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4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篇 |
民族学 | 3篇 |
人口学 | 31篇 |
丛书文集 | 73篇 |
理论方法论 | 26篇 |
综合类 | 284篇 |
社会学 | 31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41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胡发贵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3-16,25
儒家思想虽为古代统治者认可的意识形态,但其思想中又不乏维护人民的生活权益、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要求"富民"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与水平的主张,"与民同乐"的观点正集中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2.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如何在生态危机中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为现代人提供平等、优雅、且有幸福感的栖息之地,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已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难题和构建美丽中国迫切需要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生态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生态幸福观的提出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了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63.
关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历史渊源及实践价值研究,必然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依据和理论形态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何以可能?这一追问实际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实际上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它与现在我们在非严格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幸福观"是否应该有所区别。第二,中国革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这一命题所指称的过程是否真正发生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来面目和本质特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知和评价问题上的根本态度与根本观点,应该包括马克思的伦理幸福观、哲学幸福观和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哲学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幸福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的核心内容。幸福首先是一个关于人的本体论问题,不能仅以道德来界定幸福的内涵。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产生的母体,将唯心主义的幸福观改造成实践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将幸福感作为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必要环节。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马克思的幸福本质论革命的主要成果和标志,从关注现实人的幸福本身转向探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实现的途径和条件,经历了从劳动幸福观到实践幸福观的过渡。"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具体化、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中国特色"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核心内容。"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创新则是"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64.
“自我意识”:通向幸福的必由之路——读谭恩美《喜福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蕙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2):96-100
长篇小说《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于上世纪末出版后即获得很大成功并很快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评论者角度各异,观点不一。本文以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为依托,吸取心理学人格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分析在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下,母女两代人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自我意识由缺失到觉醒,迷失到重拾的过程,侧重探讨了自我意识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5.
基于CGSS2005数据,建立多层次模型对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经济收入、住房产权、人际交往、贫富分化、民主参与、政府服务、社会保障、矛盾纠纷等对居民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影响,提升居民幸福感水平必须从上述各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6.
习近平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幸福观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幸福观,是以个人的、社会的和生态的全面进步为主旨的幸福观,是以新的发展理念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幸福观,是借鉴各国人类文明、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幸福观。弘扬习近平幸福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对新时代青年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7.
赵欣然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1):20-24
新时代幸福观的哲学之维即从唯物主义出发,在主体上、形式上、目标上继承唯物主义的哲学先进性,为实现人民幸福的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向;实践之维在于全体人民结合新时代国情通过劳动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民生之维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力图通过提高生产力完善制度机构,在关注民生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幸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68.
圣西门在实业制度理论中阐述了他的劳动幸福思想,揭示了特权阶级和实业阶级的矛盾,批判了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不合理性。他始终将劳动者的幸福作为其创建实业社会的宗旨和目的,体现了圣西门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圣西门劳动幸福思想建立在实业制度理论基础上,主要包括劳动创造幸福、旧制度下劳动不幸福及实业制度是通往劳动幸福之路三个部分。圣西门创造性地将劳动和幸福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我国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念、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9.
龙华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61-67
新时代劳动幸福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命题,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幸福何以可能?这是构建新时代劳动幸福亟须解决的首要理论问题。新时代劳动幸福何以可能在理论、历史与现实的三重维度考量中得以体现,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中华优秀传统劳动幸福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为其学理基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为其历史条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其现实基础。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厘清新时代劳动幸福何以可能对推进该领域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0.
脱贫攻坚的成效考量与示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衡量地区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和居民生活品质,利用2019年安徽省岳西县有关数据,构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当地脱贫成效,总结精准脱贫提升居民“三感”的示范做法。研究发现:该地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较弱,收入、物价、医疗等方面有待改善;而居民安全感较强,工作感受、居住条件等满意度较高。据此构建提升居民“三感”的长效机制,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