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7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24篇
管理学   75篇
劳动科学   30篇
民族学   17篇
人口学   294篇
丛书文集   359篇
理论方法论   173篇
综合类   2149篇
社会学   279篇
统计学   5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西部开发、劳动力流动与少数民族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推动西部大发展 ,我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各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地区劳动力流动更为频繁。处在这一背景下的西部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本文分析了西部劳动力的结构、就业特点 ,希望能通过具体的教育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劳动力的竞争能力 ,为保持西部地区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2.
We estimate a dynamic model of employment,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including education, and savings for women in the United Kingdom, exploiting tax and benefit reforms, and use it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welfare policy. We find substantial elasticities for labor supply and particularly for lone mothers. Returns to experience, which are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the longer‐term effects of policy, increase with education, but experience mainly accumulates when in full‐time employment. Tax credits are welfare improving in the U.K., increase lone‐mother labor supply and marginally reduc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but the employment effects do not extend beyond the period of eligibility. Marginal increases in tax credits improve welfare more than equally costly increases in income support or tax cuts.  相似文献   
63.
文章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入手,以期为理解收入不平等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基尼系数本质上衡量的是结果的不平等,收入所得税等政府政策也侧重对结果不平等的调整,但收入结果的不平等起源于机会的不平等,强化于过程的不平等,最终才表现为结果的不平等.机会不平等、过程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对应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需要不同的政策措施.对于机会不平等,政府应着眼于消除户籍制度等对不同人群的制度性歧视,减少我国区域发展水平的差距;推动幼儿和青少年教育与医疗服务的均等化,为他们创造一个公平的养教环境.对于过程不平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建立对各种所有制员工和不同雇佣关系职工都公平的城乡统一的市场环境,消除劳动力市场中同工不同酬等歧视现象,尤其是取消国家制度和政策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于结果不平等,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在现有个人所得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基础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公平公正的收入调节和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4.
文章以中国劳动力市场需求非均衡化现象作为分析依据,通过研究目前大学生就业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悖逆和矛盾为突破口,提出强化企业作用、发挥校友优势、实施专业预警机制、加强核心竞争力培养等建议,以实现高校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合理对接。  相似文献   
65.
失地农户生计策略多样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九江和襄阳两地的失地农户调查数据,刻画失地农户生计策略多样化特征;并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对失地农户生计多样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失地前后农户的生计多样化与收入水平、兼业程度和劳动力流动具有某种关联;2)失地农户实施生计多样化的能力依赖于一定的生计资本,生计资本的提高有助于扩展失地农户实施生计多样化的能力;3)生计多样化虽然是失地农户发展生计的重要途径,但当生计资本超过某个临界点后农户不再将生计多样化作为其最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66.
理论上提出替代弹性对劳动力价格与水稻播种面积关系的作用机制,并利用江、浙两省2004—2013年水稻播种面积表现出的相异生产轨迹对上述理论推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江苏省劳动力与其它要素替代弹性显著高于浙江省,且每工日劳动力价格上升,江苏省水稻播种面积增加,而浙江省减少。结论证明农业劳动力价格普遍上升时并不意味着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相反,国家可以因地制宜地推广如农业机械小型化、劳动力替代技术示范与推广等相关政策以增加劳动力要素的可替代性,巩固粮食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67.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68.
Existing theoretical literature fails to explain satisfactori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y of workers who are covered by collective agreements and others who are not. This study aims at providing a model framework that is amenable to an analysis of this issue. Our general-equilibrium approach integrates a dual labor market and a two-sector product marke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o-called “union wage gap”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degree of centralization of the bargains and, to a somewhat lesser extent, by the expenditure share of the unionized sector's goods.
Helge SannerEmail:
  相似文献   
69.
新冠疫情期间,企业为了缓解各方面压力,探索出"共享员工"新型用工形式,具体表现为企业间共享模式、用工单位直接与劳动者签订劳务合同以及在第三方介入下实现员工共享。中央及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鼓励"共享员工"发展的政策。但是"共享员工"制度是否能在常时条件下成为一种用工形式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共享员工"制度常态化的可能性应从其对劳务派遣制度"三性"的突破、对传统员工借调主体范围的扩大以及对共享经济用工模式的补充等方面分析。"共享员工"制度实现常态化需要以平台经济为依托,借助政府监督机构,对其他用工制度的不足进行修复式移用。  相似文献   
70.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人道主义解读的理论起点和精神实质来瓦解长久以来对马克思哲学之根本性质的近代形而上学的遮蔽。在对人道主义的解读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将阐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之问题的讨论是如何突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视域而进行的,以至于任何企图将马克思哲学置于形而上学之内来理解的努力都必然会被形而上学自身的逻辑粉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