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3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87篇
丛书文集   125篇
理论方法论   116篇
综合类   640篇
社会学   267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白维军 《西北人口》2010,31(2):31-35
基于目标定位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制度运行中的负激励效应,家计调查的制度缺陷,以及“进入一退出”机制的不完善.陷入了与救助初衷相悖离的贫困陷阱。改革福利扣减制,实行负所得税制;优化目标定位制,实行分类施保;实行低保救助的制度与资源整合,是跳出制度性贫困陷阱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92.
孔妮妮 《学术月刊》2012,(2):133-139
南宋一朝,在理学内因和社会政治两方面的作用下,理学士人居乡化态势日趋明显。朱熹是南宋杰出的理学大儒,也是南宋居乡士人的典型代表。他行道乡邑,积极参与地方事务,努力构建理学框架下的基层秩序。以朱熹为中心,其亲友弟子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居乡士人群体,在乡闾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对地方政府而言,他们是稳定地方、和谐乡里的优佳辅翼者;对基层民众而言,他们是下情上达、济贫恤困的有力护翼者。作为持道秉义、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第三种力量",他们不断扩大着自身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力度,在乡闾间进行潜移默化的改造,将理学家的社会理想落到实处,不仅为理学在基层的深入拓宽了空间,同时也基本定型了居乡理学士人的行为模式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3.
Using th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 Birth Cohort (2001–2006; N ?7,900), the authors examined child‐care arrangements among teen parents from birth through prekindergarten. Four latent classes of child care arrangements at 9, 24, and 52 months emerged: (a) “parental care,” (b) “center care,” (c) “paid home‐based care,” and (d) “free kin‐based care.” Disadvantaged teen‐parent families were overrepresented in the “parental care” class, which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preschool reading, math, and behavior scores and mothers' socioeconomic and fertility outcomes compared with some nonparental care classes. Nonparental care did not predict any negative maternal or child outcomes, and different care arrangements had different benefits for mothers and children. Time spent in nonparental care and improved maternal outcomes contributed to children's increased scores across domains. Child‐care classes predicted maternal outcomes similarly in teen‐parent and nonteen‐parent families, but the “parental care” class predicted some disproportionately negative child outcomes for teen‐parent families.  相似文献   
994.
近年来 ,吉林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较快。但是 ,其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三条保障线衔接问题、无业人员进入障碍、地方财政紧张、中省直企业纳入地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问题。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应当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各个层面上分解城市贫困问题 ,缓解最低生活保障压力  相似文献   
995.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indicators. It proposes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variables occurs within a system that homeostatically maintains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within a narrow range. Due to the capacity of this system to adapt to varying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s,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 are normally poorly correlated. However, it is also proposed that very poor objective conditions can defeat homeostasis and, once this occurs,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 display stronger covariation. Empirical data are provided to support this model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QOL construc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6.
可持续发展与生活质量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的重要范畴。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努力和结果是可持续的, 从而使生活质量真正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标志。21 世纪,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挑战。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对我国实现老龄化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对生物适应性和适应的教育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98.
文章使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CFPS2012),分别从空间维度、人口学维度和社会学维度对我国老年人居住安排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只与配偶同住”是我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未与子女同住老年人与其子女的空间距离存在城乡差异;与年龄增长相对应的丧偶概率的提高是影响老年人居住安排的重要因素;与儿子同住的老年人比例远高于与女儿同住的比例;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与居住安排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9.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快速发展,为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然而,由于农村家庭收入核算方法不科学等原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瞄准机制偏差较大,"人情低保"、"骗保"、"应保未保"等现象严重,大大降低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的有效性.文章基于对河南安阳某村的实证研究,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瞄准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瞄准机制的对策,以求有效解决我国当前农村低保对象瞄准偏差问题,增强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000.
鲁迅笔下的阿Q短暂的一生中,一直面临着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的双重困惑。鲁迅通过描写阿Q位卑身贱的社会地位、困扰一生的生计问题、悲剧收场的恋爱经历、无法实现的"革命"愿望和在麻痹愚蠢中走向死亡,从几个方面阐释阿Q生命历程中的双重困惑。而这绝非只是阿Q一个人所面临的问题,这是鲁迅对整个社会、全人类的生存处境和生命状态的一种观照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