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8篇 |
免费 | 11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民族学 | 194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130篇 |
理论方法论 | 28篇 |
综合类 | 605篇 |
社会学 | 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70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57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历史悠久,但其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提出是在近代以后,从晚清到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内涵不断变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这是对近代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该理论凝聚着以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为基础的民族认同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政治层面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政治一体的前提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性,在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团结,从而使中华民族内部形成“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32.
抗日战争唤起了人们的民族忧患意识 ,整个社会的心态是激昂亢奋的。作为社会心态与作品文本中介的作家心理与社会心态保持同步并有前后期的变化 ,表现为对文学功利性的强调和情感的强烈外溢 ,呈现为作品表达的时效性和情绪化 ,这又内在地与作家原有的写作观念、方式形成矛盾 相似文献
933.
张二平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9,(1):21-26
陈寅恪的民族与国家思想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二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他很重视确定胡族的种族特征,但进一步提出,胡汉之分不在血统,而在文化。胡汉之分的文化内涵表现为政治之分、经济之分、军事之分诸面相。在胡汉融合中,民族观发生了从血统到地区再到文化的转化。民族与文化、地区与国家的不断互动,加速了民族的重新融合,孕育了国家的重新凝成,造就了隋唐制度文明。 相似文献
934.
王仍秀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42-44
鸦片战争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夙虑.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35.
孟凯韬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9
治国科学原理是哲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哲理科学是一门以辩证思维为主导,对哲理进行认证的科学,进而使人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哲理科学着手,可以归纳出九条治国原理:治国与中医治病具有同一性;文化与人才是强国之本,资源和能源是发展之基;国家富强的关键在于国民经济诸系统平衡和协调;社会进步的关键在于五大文明平衡和协调;限制公权力和惩治腐败是政通人和之保证;公正与平衡是国家长治久安之基本条件;逆势向上,顺势而为是国家历久不衰之策;构建和谐,创新型社会,非科学治国莫属;根除腐败,深化改革,实现文化复兴是国家的中兴之望。 相似文献
936.
汪汉利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6):41-44
索尔·贝娄是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的又一位美国文学大师。他的作品《赫索格》直面人生困境,揭示现代人的迷惘,渗透着一种对人类生存状态异常关切的人文焦灼意识。这种人文焦灼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精神流浪、人自身价值的寻找、人的苦难命运的叩问等层面上。 相似文献
937.
陈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8-10
罗纶在保路运动前深受康有为、梁启超思想影响,以立宪派人物的面目出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不改初衷,仍大讲变法自强之道,兴学救国之理,并实践之。1909年10月,四川咨议局成立后,他在副议长的位置上弹劾官吏,使“议会始敢言,民隐毕达”,并领衔提出了《四川咨议局整理川汉铁路公司案》。 相似文献
938.
权力的社会文化逻辑——兼论乡镇政权的政治文化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亮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4)
基层政权的权力运行作为影响乡村社会变迁的独立变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权力形态。历史的考察则进一步揭示了地方基层政权权力运行的独特逻辑及其与乡土文化之间的有机关联。在此基础之上,现实乡镇治理权威的流失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导源于其与乡村文化社会基础的脱节。因此,乡村的治理突破地方权力的生存逻辑转而通过权力的文化经营建设一个良好的农村政治文化生态成为了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939.
中华民族自觉的最初形态与步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O Cui-lian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开始产生自觉意识。在中国传统的种族意识和西方种族进化理论影响下,中华民族自觉首先表现为“种族”自觉的形态。对西方民族国家的理论和模式的探索使中华民族精英试图用民族自觉来置换种族自觉,却出现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分化局面。最后通过对中华民族一体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命运的体认和反思才确立中华民族一体自觉。这一曲折的自觉进程凸显了中华民族结构的独特性和中华民族一体认同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趋势。 相似文献
940.
中国式现代化以崇高的价值追求和远大的价值理想创造了伟大成就并破解了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大基本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以增进全体人民共同福祉为价值指向,把人民群众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自觉,追求物质财富极大丰裕与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担当,倡议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