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5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30篇
管理学   56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6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56篇
丛书文集   423篇
理论方法论   303篇
综合类   2750篇
社会学   360篇
统计学   4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386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72.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工业化效率密切相关,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重新审视城市本质与合理解读城市化是把握这一规律的前提,也是避免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偏差,防止城市化负效应发生的必要.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从经济发展去考察是不全面的,必须按科学发展观要求,重新认识城市化以及其最终价值,实现城市的公平正义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3.
单个农户在分工协作中能够获得"1 1>2"的分工经济,通过特定的经济组织来安排单个农户的分工协作就会实现这种分工经济。但是,组织中的单个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必然存在着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超过了分工协作的经济性,单个农户就不会选择加入经济组织。地方政府往往不能充分理解单个农户对经济组织中交易费用和相对价格的考虑,这导致了大多数农户不愿选择加入"模式"型的经济组织。因此,地方政府要以自身的分工特征合理融入农民经济组织发展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74.
将我国的宪政建设放置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中,农民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权利主体。基于宪政的某些缺失,农民因身份使其无法成为真正平等的"公民",农民权利也无法平等地享受宪法、法律应当给予的充分保障。如何在宪政维度保障农民权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5.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补偿边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失地农民的福利入手,分析了征地补偿的现实边界和理论边界。结果表明,政府垄断土地非农化市场严重低估了征地补偿标准,合理的征地补偿应该明晰失地农民的产权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76.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during the 1980s,urban population growth outstripped rural growth, andby 1991, most of the region's population resided inurban areas. Much of this urban growth involvedestablishment of unplanned housing with inadequateinfrastructure, which resulted in rising pollution. This paper compares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quality in urban populations of the Amazon in 1980 and1991, and among different kinds of urban populationsin 1991.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qualityin the region deteriorated during the 1980s as theproduction of and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rose while resources to ward off hazards eroded. Thefindings also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quality wasparticularly poor in more rapidly growing urbancenters. The urban Amazon may not afford an adequatestandard of living and this may generate out-migrationfrom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77.
21世纪世界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跨入 2 1世纪 ,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世界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人口倍增时间大为缩短。人口老化速度加快 ,在 2 1世纪的前 10年 ,世界各国都将出现人口老龄化趋势。随着现代化工业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全球人口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剧。同时贫困人口问题困扰发展中国家。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导致自身资源日益减少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如不设法采取补救措施 ,将会面临一场生态灾难  相似文献   
78.
在生产力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新形势下 ,东部发达地区应高度重视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问题。论文以农村生产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上海市郊区为例 ,对与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相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指出近年来上海郊区农村社会经济包括城市化虽已取得很大发展 ,但城市化仍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 ,城镇的人口规模偏小、“分散式集聚”等矛盾也比较突出。论文提出了加速上海郊区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目标 ,并对其可行性作了论证。在此基础上 ,还对近期迅速推进农村城市化应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79.
民工城乡两栖型就业与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工的城乡两栖型就业这个角度出发 ,重点分析了对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中民工城乡两栖型就业的特点 ,并对民工的城市化归宿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0.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former factory workers negotiate new identities in villages, as new brides, mothers and daughters-in-law, after 5–6 years of employment in an urban Free Trade Zone. I argue that their performances of self-discipline and disavowal of transgressive knowledges allow them to make use of the limited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paces available while gradually reshaping local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good daughter-in-law. Former workers’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social conformity represents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their entry into village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spaces is based on. Although individual social conformity would conventionally be identified as everyday politics, I argue that former workers’ performance of 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nformity is strategic and leads to changes in gender norms and village social hierarchies and thus represents a form of politics that is in between everyday and transformative politics – politics that creates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 for social transform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