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5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30篇
管理学   56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6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56篇
丛书文集   423篇
理论方法论   303篇
综合类   2750篇
社会学   360篇
统计学   4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386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ethnic issue has dominated Nepal’s political landscapes since the birth of the Republic of Nepal in 2007. For decades, Nepal witnessed a series of peasant rebellions against the state and landed aristocrats. Ethnic peasants were at the forefront, demanding autonomy, dignity, and an end to state violence. Since the 1980s, however, the ‘ethnic question’ has become a development issue and the developmental idea of indigeneity has consolidated both ethnic elites and peasants. Recently, identity politics has become a dominant ideological force, rapidly unraveling the course of radical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country. Interestingly, this political movement emerged in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conjuncture where Nepali politics has been extensively shaped by the recent Maoist revolution and a long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various aspects of ethnic peasantry and argues that the notions of indigeneity and identity politics have reinforced elite domination by depoliticizing ethnic peasant politics in Nepal.  相似文献   
92.
文章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投资体制改革落后、对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界定成本过高等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原因。政府只有转换角色定位,创新融资模式,开展多元化融资、进行地方政府联合投资、引入私人合作开发,才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供给。  相似文献   
93.
河北省城市化发展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博 《河北学刊》2006,26(2):209-211
为加快推进河北省城市化战略的实施,本文提出了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优化城市总体布局,加快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进程,消除农民进城的各种制度障碍的政策性思路。  相似文献   
94.
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一直在稳步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以授权为特征的职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民间组织经营,行业自律与管理,注册社工提供专业化服务。在职业化的过程中,上海社会工作在性质定位、需求定位、非政府参与和制度框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向新世纪,上海社会工作职业化需要全面拓展,走近百姓,广泛参与,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95.
铁路与华北内陆传统工商业市镇的兴衰(1905-193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华北内陆地区涌现了数量众多的工商业市镇,其发展则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近代以来,铁路运输的作用日益凸显。作者以1905—1937年间驻马店、漯河、道口、清化、周村等重要市镇为例,通过考察铁路与其工商业发展、人口增长及街市扩展等方面的关联作用,阐明铁路对华北内陆传统工商业市镇发展及华北区域社会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6.
基于未确知测度方法的城市化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实施城市化战略,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目标和手段的统一,也是21世纪初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因此,做好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工作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论文研究了信息熵和未确知测度方法在城市化水平评价中的应用,给出了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9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增加受教育培训机会,提高专业技能和胜任岗位能力",并将教育作为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的重要路径。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服务行业、建筑行业、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为主要调查对象,了解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现状与特点,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存在自身接受继续教育的动力意愿不足、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投资的动力意愿不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要做好终身教育宣传、搭建继续教育平台、优化在职培训模式等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8.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发展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工会作为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的群众组织,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重担。在目前新形势和时代变革下,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现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工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研究,在借鉴制造业强国经验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引领、搭建发展平台、打造能力提升工程、利用“互联网+”和完善保障体系五个方面进行探索建设,从而为工会组织持续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工作提供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99.
新冠疫情大流行正在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冲击,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经济及劳动力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还未停止,亿万农民工因春节后返城复工大流动的特殊性受影响尤为严重、在防疫防控与返城复工中创出的新鲜经验尤为珍贵。本文通过对农民工集中度高的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分十个方面开展30户企业复工快速调查和“百企”复工分业调查,分析农民工在这一特殊时期错峰返城分批复工形成的“三波”新变化,研究农民工在特殊时期招工复工“新两难”问题,形成对农民工防疫与复工阶段性的基本研判,进而探索农民工防疫与复工交织的变化规律与应对之策,提出将部分应急对策上升为长期政策措施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00.
How does a public service model based on service universalism react to the introduction of market principles of topping up? In a recent so‐called Free Municipality Scheme (an experimental scheme that allowed for greater operational autonomy locally in an effort to reduce state bureaucracy), a number of Danish municipalities were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allowed to compete with for‐profit providers of home care in selling supplemental home care services paid entirely by the user. The take‐home message from this experience is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supplemental home care entails challenges and eventually wider implications for the public service model, on an economic, organisational and cultural level. Supplemental services represent a new and potentially powerful combination of market and state logics that eventually redirects away from the universalist welfare state and towards a new and increasingly privatised public service model – a model where the service level is determined by the user's capacity to purchase and pay for services. The introduction of such services therefore implies a change of the potential of the Nordic welfare state to ensure equal access regardless of class and in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