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6篇
  免费   490篇
  国内免费   98篇
管理学   3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5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760篇
丛书文集   990篇
理论方法论   457篇
综合类   7141篇
社会学   1044篇
统计学   63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247篇
  2015年   284篇
  2014年   642篇
  2013年   1112篇
  2012年   678篇
  2011年   813篇
  2010年   737篇
  2009年   728篇
  2008年   583篇
  2007年   711篇
  2006年   589篇
  2005年   497篇
  2004年   416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乡村治理不但需要有社会学、经济学等“解决问题”的学科介入,更需要有“分析问题”的哲学思考,因为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乡村之所以需要进行治理,一是源于浅表层面乡村的撕裂与破坏,二是源于深层的乡村风俗文化的改变。即,乡村社会功能的变迁与调整是乡村治理的最根本原因,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原因则属表层因素,乡村治理的实质是如何在城乡互动中对乡村进行重新定位、整合。乡村治理需要厘清“乡村”治理与城市涉农社区的“社区”治理之别,针对聚集型乡村和离散型乡村的差异性有治理侧重,否则容易陷入乡村政绩建设而不是乡村社会功能建设的陷阱。《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乡村治理体系转型的开始:由党建“引领”向“党组织领导”转变、由“三治融合”向“一元多方”转变。这种转变既利于聚集型乡村的城市化推进,也利于离散型乡村的防衰治理,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乡村展现与践行。  相似文献   
992.
新乡贤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社会资源,尽管不同地区新乡贤群体由于结构不同导致其社会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但乡村慈善功能应是各地新乡贤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乡村慈善也是当前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急需外部新资源注入推动。只有对中国新乡贤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搭建合适的平台实现新乡贤资源与乡村慈善项目的有效对接,积极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慈善,才能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新乡贤资源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改善乡村生产与生活条件,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93.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有“新闺秀派”之称。曼斯菲尔德是英国著名女小说家,被视为心理写实派作家。两者间的比较研究,从现代文学时段到当下,连绵不绝。但这些比较大多强调两者具体艺术手法的相似性,而笔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发现,两者笔下都有一个“高门巨族中说话的女人”的人物谱系。通过这一谱系,一向被禁闭的女人发出了声音,这其实是曼斯菲尔德给凌叔华最大的影响,而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又使得各自的人物谱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994.
肇始于八十年代初村民自治兴起的我国乡村政治文明建设,至今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政治文明建设在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度的缺憾与村民民主意识的淡漠。因此,必须从完善乡村政治制度和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入手,推动乡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95.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多主体协同是在共同体框架内进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在于其公共性。结构-文化-行动者的三维分析框架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逻辑提供了解释。基于湖南湘西J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案例研究发现,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引导、规范纠偏与压制,科层体系下的权力控制以及集体主义优先于个人主义的道德结构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共同体公共性生产的压力来源;农村熟人社会对人情关系、公共空间对话和乡村精英的培育为该共同体公共性的生产提供了弹性空间;而个体行动者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利益选择、参与型的意义建构和服务型的价值认同则促使其自主生产公共性。  相似文献   
996.
农村婚姻迁移女性婚后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其社会融合状况直接关系到个体发展及农村婚姻家庭的稳定。利用2014年中国9省“婚姻迁移与农村女性发展”的专项调查数据,对农村婚姻迁移女性的行为融合、心理融合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婚姻迁移女性的社会融合现状并未体现出明显的弱势性;个人层面和社区层面的因素对社会融合均有显著影响。远距离通婚、方言掌握较差和受歧视女性的社会融合较差;个体特征如教育程度较高、从事农业、无打工经历、收入较低的女性以及婚龄时间较长的女性行为融合或是心理融合程度较高;社区层面仅人均收入较高村子的农村婚姻迁移女性的社会融合程度较高。此外,农村婚姻迁移女性的行为融合会对心理融合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在广泛调查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总结了浙江省农村社区(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特点,分析了改革的主要形式和适用范围,探讨了改革总体发展态势,认为社区(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在发达地区快速推进、欠发达地区也会逐步展开;土地股份合作将促进高新技术农业及生态农业园区快速发展;经营性资产与资源性资产将一起量化;实施分区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股份合作社将逐步向股份公司形式转变。  相似文献   
998.
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是平等地获得受教育权,在男女平等的宏大叙事话语下,男女同等地接受高等教育是必然之举。大学开女禁是近代妇女解放的标志性事件和符号之一,而邓春兰上书则是推动大学开女禁得以成功的关键性举措。在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邓春兰上书事件的历史社会学考察表明,妇女解放实质上是多元互动型构的结果,个体转型与社会变迁转型是同步的,它们通过主体嵌入、结构型塑、历史网络型构和关键的生命事件等交互作用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999.
整体性治理框架下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关乎到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当前农村公共服务碎片化供给的历史演变考察,提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整体性治理的应然性。进而建构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整体性治理框架,梳理了整体性治理的三大机制,探求并分析影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整体性治理机制的变量关系。借助于样本区域的调研数据,诠释了整体性治理机制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模型。同时结合非结构访谈的实践内容,厘清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在整体性治理理念下的现实盲区,通过提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路径的建议,进一步提升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00.
苏俄非常时期,列宁在解决粮食危机的过程中提出了十分丰富的发展粮食生产及农村工作的思想。他提出,“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进行国内战争、发展工业以及各项事业,无不依赖于充足的粮食;发展粮食生产必须重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采用新机器和新技术;必须帮助农民获得足够的种子,以利于他们完成播种的任务。他还提出,发展粮食生产需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依赖有效的农村工作。他的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