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1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22篇
人口学   316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423篇
社会学   360篇
统计学   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熊正贤 《西北人口》2009,30(2):42-45,49
重庆区域经济呈现以下几个特征:区县差异悬殊、地带性差异显著、直辖以来,绝对差异扩大,但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与此同时,重庆劳动力呈现大规模转移,一方面是三峡百万移民;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输出.总计规模达千万。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对重庆区域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第一,有利于减轻三峡库区生态承栽压力和居民就业压力,提高人均GDP水平;第二,有利于提高库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缩小重庆区域经济差异;第三,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缩小地区间人力资本差异。  相似文献   
52.
回族流迁人口城市适应过程研究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翔  王乃昂  程慧波 《西北人口》2009,30(4):105-107
民族迁移者在城市接受城市化和现代化“洗礼”的过程比较一般农民工的适应。由于加入了民族文化、民族侍统与民族意识的变量。显得更复杂、更丰富。成为当前城市面临的焦点问题。由于回族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且其有着极强经商观念、民族意识。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与饮食、婚丧、居住习俗,因此关注回族迁移人口的城市适应无疑具典型性和突出的现实意义。从回族迁移人口的城市适应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分析和述评,提出新时期城市化背景下回族流迁人口城市适应过程研究的思路:探讨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包括提取城市适应的关键阻碍因素分析,进行城市适应的多维层面和时序过程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判城市适应的水平。并籍此提出针对性的城市适应调控策略。从而为促进城市民族工作、建立城市和谐民族关系与和谐城市社会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3.
重庆旅游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以及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但是,重庆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旅游发展区域不平衡,旅游企业竞争力不强,旅游发展资金匮乏,旅游产品缺乏精品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促进重庆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4.
我国境内的人口流动和民族迁徙,自秦汉以来便以汉族呈放射状向周边地区逐步蔓延扩散和少数民族呈向心状往靠内地区迁徙流动的总体趋势。延至当代,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前,主要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类内地人员前往边疆民族地区"支边",以后是风起云涌的全国性人口流动大潮,其中既有少数民族流往内地,又有内地汉族流往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上和现阶段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与迁徙,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整体格局的形成,以及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5.
开发性移民方针的提出与移民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民经济是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 ,中国提出“开发性移民方针” ,并开始在三峡库区移民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现象或经济模式。移民经济是以“开发性移民方针”为指导的经济 ,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经济。三峡库区移民迁建的实践证明 ,移民经济有利于市场对移民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优化 ,有利于库区经济结构调整 ,是确保移民能够“搬得出 ,稳得住 ,逐渐能致富”的好形式 ,为最终解决三峡库区百万大移民这一世界性难题奠定了基础。展望移民经济的发展 ,可以预见 ,移民经济将逐渐成熟和规范 ,成为移民迁建的基本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56.
梳理历史的脉络,人口在区域和城乡间的流动,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变革,既是改革进程和工业发展史,也是社会变迁的见证,理解人口迁移的内在需求和迁移规律,对于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实现社会与经济的联动发展意义重大.传统观点认为城市化初期收入差距扩大,随着城市化发展收入差距会缩小.文章运用1978-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迁移进行流量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是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和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导致了人口在城乡区域间的单向流动,即贫困地区流向富裕地区,农村流向城市,但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人口迁移增速趋缓,呈倒U型关系,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将影响城市化进程.从区域看,中西部城乡收入差距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显著,而东部地区并不显著,这与中国人口迁移主要由中西部流向东部的事实相吻合.  相似文献   
57.
当前,学界对于人口迁移是否属于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有正反两方面的观点。赞成者认为,迁移可以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迁移是移民的生计策略;迁移带来的收入有利于迁出地的社区和家庭适应气候变化。反对者认为,气候变化引起的迁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失败,需要采取控制措施;迁移的结果通常是不理想的;强制性违背了受影响人口的意愿;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策略。通过对我国气候移民实践的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影响人口迁移动因,具有多元性,包括个体与家庭、政府干预和外部环境因素;迁移形式具有多样性,包括自发性、激励性和强制性等;在适应气候变化措施中,迁移与工程、技术性措施同等重要;迁移效果是非线性的,取决于移民政策与规划的制定、资源的整合与互济、工程的实施与管理、政府的移民理念等。为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将气候移民纳入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强化气候变化风险管理、为人口迁移与安置创造条件,逐步规范和完善迁移与安置政策与行动。  相似文献   
58.
改革开放后,我国放开了对人口迁移流动的管制,跨省区的人口迁移逐渐活跃起来,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也开始凸显。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迁移人口的问题。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首次成为主要普查的项目。目前,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也已经公布。为此,本文以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迁移人口特征的变化,确定了新的人口迁移中心;此外,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证明迁入人口数和就业人数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9.
以宁波市为例,基于宁波市“六普”与“五普”数据,首先利用年龄别死亡率对同批次队列人口进行年龄移算,即人口留存分析,对比2010年的实际人口数和无迁移模式下的封闭人口数之差,进一步测算两次普查期间分性别、年龄别人口的净迁移量和净迁移率。然后,将迁移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整合,构建多要素随机人口预测模型,预测宁波市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并评估迁移、死亡、出生三要素对人口变动的弹性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人口净迁入对宁波市人口总量变化影响最大,而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是未来50年加剧宁波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未来50年内,劳动力人口净迁入对降低宁波市人口老年负担系数的作用有限。鼓励夫妇生育二孩,优化人才引进与落户机制,尽快建立起应对高龄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长期照护体系,应是宁波市人口政策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0.
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住户收支调查数据"数据库,通过回归分解技术探讨了在控制年龄、性别、地区、受教育程度、行业等变量的前提下,劳动力人口流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忽视劳动力人口流动因素,将高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低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夸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造成"推动城镇化就可以显著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误判。分析表明,要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更应该把眼光放在如何缩小受教育度差异、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等相关措施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