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94篇
  免费   987篇
  国内免费   174篇
管理学   496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359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604篇
丛书文集   2189篇
理论方法论   3220篇
综合类   11050篇
社会学   4562篇
统计学   6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287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549篇
  2019年   625篇
  2018年   658篇
  2017年   766篇
  2016年   746篇
  2015年   715篇
  2014年   1242篇
  2013年   2694篇
  2012年   1443篇
  2011年   1334篇
  2010年   1052篇
  2009年   1132篇
  2008年   1165篇
  2007年   1432篇
  2006年   1310篇
  2005年   1078篇
  2004年   888篇
  2003年   884篇
  2002年   649篇
  2001年   562篇
  2000年   344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is article critiques the modernist logical‐positivist ideology that has underscored social work, and interrogates the promi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standards to re‐inscribe social work into civil society at the global level. The potential pitfalls and dangers of such an initiative are also examined.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standards was born out of an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a common core to social work on a global level and on an essential affirmation of humanity and human dignity of all peoples across the world. Global standards might be construed to constitute a hegemonic Western discourse and a denial of context‐specific realities. However, a judicious, sensitive, post‐modernist and critical approach may enhance sensitivity towards difference and a greater appreciation of locally specific realities, within the global sphere.  相似文献   
92.
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探索与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以建构主义为思想基石,聚焦于考察技术被建构的过程。在该理论框架中,技术被界定为社会行动,从而消解了传统的“人—机”二元论,而走向一种“可塑因—不可塑因”的新二分法;技术的结构即是围绕技术的社会行动结构,各个行动者之间的权力分布和互动关系可运用网络方法加以分析;技术发展是一个建构的演化过程,其动力源自于各类行动者的建构作用,多样性源自于各类行动者的异质性,行动者之间的协商构成了选择环境;社会建构论包含一种建构论的政策思想,强调政策干预的持续性、地方性以及政策决策民主化。  相似文献   
9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的科学判断和理性抉择。要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视角阐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建设;要不断认识和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94.
以社会发展观的研究为视角,在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道路、社会发展本质和社会发展目标方面的理论思想,揭示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社会发展观一脉相承的内在本质和各自特色,充分展示了他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理论品质和逻辑。  相似文献   
95.
社会事实是人类的经验可以把握的一类基本事实。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的基本区别在于它的价值蕴含。因此,价值包容于社会事实之中,并且不同的价值决定了社会事实的不同特性。具体来说,依据与社会事实的不同关系,价值可以区分为这样三种类型:价值Ⅰ蕴含于精神性社会事物之中;价值Ⅱ是相应精神性社会事实的行为价值(应当);价值Ⅲ是存在于具有物质载体的社会事实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6.
文化生产力的崛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提出的文化生产力概念包含着正确把握现代社会智能生产力的指导性原则。文化生产力的提出, 使文化知识从非独立因素变为独立因素,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将对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和经营管理及领导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改变财富的分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生产力有了突破性发展,但在总体水平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应当强化全民的“文化生产力”意识,建立起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  相似文献   
97.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伦理道德体制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的快速运转期。在这一过渡时期,我国伦理道德问题突出,道德理念冲突不断、道德约束力也在不断下降,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观念已不再具有强有力的制约功能,社会伦理道德的缺失正严重影响着社会的正常有序运行。在市场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化仍在进一步加剧,为有效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构建新的伦理道德体制已经成为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伦理道德体制的重建也成为失范社会实现高度整合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8.
语言禁忌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禁忌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语言现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言禁忌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影响,中国的文学传统进一步强化了语言魔力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语言禁忌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符号功能的认识,大脑的联想机制强化了汉语中以谐音为主要联想基础的语言禁忌的形成。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禁忌的问题往往会成为影响交际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
论科技期刊的品牌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期刊的品牌资本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品牌资本体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一性。品牌资本的价值回归是一个缓慢但却是相当稳定的过程。通过抽样调查和方差分析,定量说明了上述论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0.
屯堡乡民社会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