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70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02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83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殊于真宗、仁宗二朝,以位望俱尊之身推尊韩、柳,热心奖拔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才,对于宋初文风之变革以及文学创作之兴盛,具有承上启下之功。晏殊以及他的同道在天圣尊韩、儒学复兴方面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天圣尊韩的主导人物是晏殊及其同道,而不是欧阳修、梅尧臣。晏殊重视诗歌内容之讽喻功能,他对陶韦体之喜好与提倡,对江西派的深远影响,以及对白体之改造所带来的诗歌"惟说气象"等,都是宋代诗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是一股活跃而强大的力量。笔者梳理延安新闻宣传理论文献发现:党新闻执政建设的初始创新的几个典型特点和特征,主要是通过新闻宣传理念确立,话语形态和文风改进以及合乎传播规律的动员引领体现出来的。新闻执政的内涵和突出的特点对当今新媒体背景下实现政治议题的有效传播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3.
纵观北朝散文发展的总体态势.可将其按时间顺序划为四个部分,即北魏散文、东魏北齐散文、西魏北周散文和隋初散文。北朝散文的发展全过程基本呈现出以下几务发展脉络。其一,就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而言,北朝散文总体上经历了由质胜于文,到文渐增多,再到基本文质彬彬的发展过程。其二,就功用而言,北朝散文总体上经历了以实用为主,同时审美作用又不断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抒写“缘情”之作渐多的过程。其三,就南北文风影响而言,北朝散文的发展随着民族融合、汉化和南北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经历了南北文风由浅入深不断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5.
“高考”在我们这个有着千年考试文化积淀的国度里,实在是一个分量极重的词汇。即便是四川地震灾区那些幸免于难的孩子,面对亲人伤亡家园摧颓的巨大不幸,在央视举办的赈灾义演晚会上,他们对着主持人的麦克风、对着全国亿万观众和泪喊出的也是“我一定要参加高考”的紊言。高考那几天的那种举国凝重的氛围、  相似文献   
6.
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 ,提出并阐发了“文以明道”的理论 ,并对文体文风进行了改革。韩、柳不仅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 ,他们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使散文向抒情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7.
"文山会海"问题被视为"四风"的顽疾之一,极易反弹。本文针对国有企业办文办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探索了优化文件办理、规范会议管理、加强督办落实的方式方式,力求形成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得以迅速更新换代,作为文化传播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传播也随之出现新的现象,继网络文学这种以传播媒介为标志命名的文学现象之后,短信文学进入文学传播领域,成为文学研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文风是党风、政风的体现,广大人民群众从文风上就可以对党的作风作出评判,对党的形象作出评价。所以,文风建设绝不是小事。本文从加强机关文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机关文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加强机关文风建设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引起机关干部对改进文风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推进机关文风的改进,形成良好的文风氛围。  相似文献   
10.
王嘉良 《江汉论坛》2022,(9):97-104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固然不可缺少对世界文化新潮的有效汲取,但“传统内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越文化的新变精神,恰好与越地以鲁迅领衔的作家群体开创中国新文学的卓越建树形成同构对应关系,对此作出深入探究当能有效阐释文学转型话题。在新旧文学转型期间,越地新文学作家提供的理论话语与文学形态的现代性追求、文学新变在创新文本的全面覆盖、新文体变革传统的现代延续等,正好说明:越文化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