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商业化的背景下,"卖文"的生活方式给茅盾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茅盾那种游走于创作与杂著之间的选择、对小说创作日渐疏远的态度、"卖文"的急迫所导致的作品的"半肢瘫"现象、写作计划的缩水以及编辑约稿带来的利弊等,成为制约茅盾文学创作取得更高成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唐伯虎是著名的明代吴中才子,他自卷入科场案后,即远离科举、不近权贵,并以卖文鬻画为谋生手段.唐伯虎的这一选择和明代中后期发达的商品经济有关;正是吴地较为发达的书画市场,唐伯虎的书画作品才能顺利实现商品化.尽管卖画收入并不稳定,但唐伯虎却藉此获得人格上的独立,并得以将全部精力投入他所喜爱的诗书画艺术创作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的近现代转型,与形成于晚清民初上海的出版市场,为文化人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统仕途经济的生存空间有着很大关系。其中近代稿费、版税制度的建立,为文人独立、自由人格之养成,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经济土壤。自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前后始,上海庞大的出版产业及其市场,吸纳了大量从封建仕途上退下来的“知识劳力”,“卖文为生”遂成为当时文人公认的一种生存法则和职业标志。近代稿费、版税制度,不仅在催生所谓“鸳鸯蝴蝶”式的市民文学,也在催生以“国家、民族、阶级、人生”或“纯文艺”为精神旨归的现代精英文学。  相似文献   
5.
王桂妹 《江汉论坛》2012,(1):129-133
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解聘刘文典"构成了西南联大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并被后来的研究者解读为关于知识分子的道德评判。本文基于对于这一是非鲜明的价值判断的质疑,从文学、文化、道德的多重角度辨析40年代知识者的两种谋生方式——"卖文"与"治印"的品质高下认定,澄清其中包含的诸多含混暧昧成分以及被后来者不断追加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