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80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天道观、伦理观、政道观三个方面论证了“禅”派的启蒙思想 ,认为“禅”派的启蒙思想在这三个方面具有一致性 ,那就是只有人 ,只有现实的、感性的人的生命存在才是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的《可以吃的女人》和鲁迅先生的《人日记》有很多可比之处:两个文本涉及了“吃”人主题,却有不同表现;都运用象征手法,但承载的内涵不一样;主人公都是迫害精神病患者,但又有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3.
《尚书》中的“惟圣罔念作,惟克念作圣”在后世经学阐释中逐渐开启了“”与“圣”之间的分野,宋代以降屡有对“”“圣”分野的质疑与重释,明代关于“”与“圣”的讨论开始往“心学”之路上走。王阳明在致良知的思想框架中阐释“”及“者胸次”,“圣”及“圣人气象”。王阳明认为,者依良知真是真非而行,在行为上“嘐嘐圣人而行不揜”,有“凤凰翔于千仞气象”。他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成圣的根据牢牢安置于人的内心,“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将圣人之道与自己的致良知之学绾合起来,高屋建瓴地提出“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在他的思想中“”与“圣”渐趋弥合,在他的人格上“者胸次”与“圣人气象”也渐趋融合。“者胸次”与“圣人气象”趋融的关捩就在于“裁”。以“致良知”裁之,“”之资与“圣”之质在阳明的人格上趋于圆融自如。  相似文献   
4.
任宜敏 《学术界》2007,(4):150-158
明代著名辅教居士袁宏道,早年矢志参禅,洞有所入.然亦颇沾"禅"习气,一悟便休,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摩之玄机,空腹高心,卑视净土法门,甚至于呵佛骂祖、斥教遮相.所幸生死心切,故能触机猛省,毅然摒弃偏空之见,悟修并重,乘戒兼行,豁悟达摩祖师说罪福之皆虚与永明延寿和尚言万善之总是,均为祛迷拯溺之论,实无彼此抵牾之处.于是至诚归心净土,借念佛之警切提醒参禅之深心,复藉参门之洞彻坚固净土之信行.嗣后,为广利蹇滞浊界之群生,特别是为指示深陷宗教歧路和禅净宿疑而不能自拔之士,袁宏道更深入普贤愿海,博综经论,撰成《西方合论》十卷,力主净土诸经与《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的不分优劣,并融贯教理、广破邪疑,直开正信、径指趣归.  相似文献   
5.
文学艺术有着内在的独特要求,它的每一次变化都有着漫长而艰辛的斗争过程。其中不仅体现社会变革的缩影,也有自身特殊法则的呈现。在清代中后期的扬州文艺活动中也体现着这样的倾向: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场域中所发生的转型,引发了日趋突出和严重的文人地位影响以及文学艺术活动的边缘化态势,由此导致创作主体表现出狷的文艺行为和女性意识的崛起,其实折射主体自身积极的重新梳理和深刻的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6.
元朝衰世之际,杨维桢、王冕、顾瑛等一批士人冲决世俗的纷扰、俗务的羁绊和礼法的规约,旷达不羁,纵情逸乐,越礼任诞,愤世嫉俗,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然、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的放逸之趣、风流之气和愤世之情。这种颇具群体性的狷精神,不仅生动再现了元末士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元末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而且构成了对传统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7.
日本禅与军国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禅宗鲜明、彻底的护国主义特征使其移植了俗不可耐的攀炎附势的传统性格及动辄即成为政治与国家的御用物之御用本性。军国主义战争时代一来临,日本禅宗随即成为所谓"神国皇国"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帮凶。而日本禅则由否定生死两元对立之念出发向否定善恶分辨之心等一切二元对立发展,最后发展至否定一切人伦之道德。修禅至此境则抵达禅之开悟境界,即"无分别之分别","无念无想"之境,也即悟道成佛之境。日本禅的这一特质正迎合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斗精神之需要,成为"皇军"之"军魂"的理论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准”的哲学家。他在苦苦地追求“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的学思历程中,也表现出鲜明的人格特征。与很多哲学家相同的是,牟宗三对于做学问和做人都有明确的意识。他认为做人与做学问一样均不是一件易事,因此需要认真的态度。牟宗三的一生规行矩步,儒雅谦逊,儒者风范。但与此同时,他又常常表现出忧怨与孤愤,具有明显的者性格。这又是与很多哲学家不同的一面。之所以如此,在于他一生以“真人”人格为“型范”,以真诚、不虚伪为做人标准。这种以“真人”为底子、以儒者风范和者性格相结合的人格特征构成了牟宗三的人格风骨。  相似文献   
9.
强力意志与人类学视野下的诸葛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达 《社科纵横》2007,22(2):98-99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经典,在唯意志论美学理论及人类学视野下,这一形象超越了中国封建儒生的精神内涵,蓄蕴包容了特殊的强力意志和济世情怀。作为一位东方式的超人,他永远走不出他自己打造的精神囚笼,酿成了最终的人文悲剧。  相似文献   
10.
编船 《今日南国》2014,(11):43-43
有很多带数字的成语我们经常使用,但是却鲜有人知道这些成语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四大皆空”到底是哪“四大”?“人有三急”究竟是哪“三急”?且看本文一一道来: 人有三急 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人一生必须要的,“内急,性急,心急”——内急,即上厕所急;性急,即结婚人洞房急;心急,即老婆在里面生孩子你在外面等急;二是出处为“人有三疾”.三疾分别为“”(妄)、“矜”(矜持)和“愚”(愚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