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正他曾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量电子束治疗肿瘤的医用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实现饱和振荡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多项站在  相似文献   
2.
2008年4月9日,应我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站长、国家地球物理野外台站网实施专家组成员、博士后卢红到我院讲学,物电系师生听取了卢博士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物电系系主任覃铭副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3.
在DWBA的框架下,考虑多核子效应,具体计算了^15N(π^,π^0)^15O(IAS)和^14C(π^ ,π^0)^14N反应截面。计算结果表明,通过核心激发的多子效应对单电荷交换(SCX)反就的贡献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一1962年暑假,杨振宁与李政道分手。杨振宁和李政道决裂的消息传开了以后,他们科学界的好友都甚为震惊。那个时候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院长奥本海默就对两人的决裂不以为然,他甚至以他典型的那种尖锐的说话语气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李政道和夫人开始回国访问,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相似文献   
6.
候选理由:——上世纪70年代,李政道向毛泽东当面建言重视优异青年学生的教育,使大学“少年班”得以开办;他组织实施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CUSPEA),使得10年内,共有915位研究生得到美方资助赴美留学,打开中国研究生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深造的大门;他倡导并推动中国成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他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的BEPC方案,并促成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  相似文献   
7.
戴红 《老人天地》2014,(1):24-25
我是很一般的人,既不十分聪明,也不十分能干。我能获奖,说明一个人不管资质如何,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取得成绩。——谢家麟2012年2月14日上午,91岁的谢家麟院士拄着拐杖,在人搀扶下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国家主席胡锦涛微笑着向他颁发鲜红的烫金证书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证书。上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负责人访问中国时,曾专门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寻访谢家麟,他告诉谢家麟,50年代他在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束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仍在医院运行。如今,应用加速器产生高能粒子治疗癌症已经是普遍采用的技术,其奠基则是60多年前谢家麟在高能电子束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研究方面做出的先驱f生工作。就在完成高能电子束治癌装置这一年,谢家麟回到祖国,进人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即现在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不久,他向所里建议,关于粒子物理的发展,中国可向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方向拓展。上世纪50年代,直线加速器代表了微波技术的最高水平和最尖端科技。1955年国际上刚刚发表了全面描述这种加速器的论文。在得到批复后,谢家麟把目标拟定在30MeV(30兆电子伏特)。国内当时科研条件十分落后,开展30MeV直线加速器所需的尖端器材,国际上禁运。研制此类加速器所需工艺,远远超出当时国内的工业水平,技术和器材都难以实现。但谢家麟带领一批新毕业的大学生,经过8年奋战,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建成了电子直线加速器。这台3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如加以延长,就成为高iIII速器。此项工作,为后来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定了相关的人才和技术基础,引领和带动了大功率微波电子元器件的研制,推进了国内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建造和应用。此后,建设高能加速器的计划几上几下,一直没能成功。改革开放后,谢家麟抓住时机,经过与国内外专家充分论证,作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保证在国际上技术先进的选择,即以粲粒子为着眼点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这条发展路线的选择,并非轻而易举之事。1982年,中国科学院向中央申请2亿元人民币的基础研究经费,不是没有人怀疑其效果。同时,在技术上,中国并没有多少基础,其关键技术,如磁铁的生产、超真空技术等均处于落后状态。谢家麟与朱洪元等多次组织国内外科学家反复对比权衡两种路线的优缺点。在这一关键性的选择中,谢家麟深入而细致的分析,说服了持不同意见的人,在高能物理界取得了一致认识,最终确定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的方案。中国许多物理学家都记得,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功实现对撞,成为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性成就。尽管中国之前从未进行高能物理科学工程的  相似文献   
8.
吴志菲 《老年人》2012,(6):22-23
2012年2月,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谢家麟被授予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回首一路艰辛,谢家麟院士深情地说:"母校燕京大学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当年体会不深,日后才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