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17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75篇
社会学   5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多元参照的文化视觉--论张贤亮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贤亮是当代最著名的西部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他善于对笔下的人物做深刻的心理分析,通过各色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来表现他们的命运,反思他们各自的文化.他把当代知识分子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交叉的环境中探讨他们的沉沦和超越,从而沉思我们民族心理和性格的改造和重建,这使他的小说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2.
该文着重探讨中唐政治中“士的超越性”的危机与希望。认为“士”能否认定自己的文化优势是其保持“超越性”的关键。中唐的“士”陷入功利习气之中,从而给“士的超越性”带来了危机。始于初盛唐之际的所谓“文学与吏事之争”在中唐继续展开,其实质是“士”自发地捍卫自己的文化优势。以韩愈为代表的“新儒”用道德形而上学去建构和巩固“士”的文化优势,从而揭开了“士的新自觉”的序幕。  相似文献   
43.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新意识形态批评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必要的,这是由文学以关注人类生存状况为核心的特性所决定的。当前的新意识形态批评要去偏求正, 在崭新的层面凸现它在意识形态理论基础上的审美超越性。  相似文献   
44.
科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唤醒并培育了人的主体性,促进并实现着人的超越性,科学技术活动中真善美的统一体现了对人类自由的积极追求。因此,科技文化使人不仅在观念中而且在实践中从动物界超拔出来,它统摄着人的各种形下属性,丰富和提升着人的形上本性。  相似文献   
45.
王维常乐于禅,禅宗哲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和方法论内化成为王维的审美追求,外化则成就了他的诗歌创作,他深得禅家“不二法门”、“色空相即”三昧,故而其诗意象空灵、境界清幽,明秀的诗境中既有宁静的画面又有灵动的情韵,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中透出幽深。受南宗禅“不立文字”的影响,王维做诗追求言外之旨以期达到对文字的超越,这使得其诗超旷空灵,如水中月、镜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相似文献   
46.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明舒载阳刻本卷二题署“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二是清乾隆时编篡的《传奇?考》卷七《顺天时》传奇题解云:“《封神演义》系元时道士陆长庚所作,未知的否。”近数十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坚持陆西星是《封神演义》的作者这一说法,但仍缺少强有力的论据以证此说。本文一方面借鉴柳存仁的论证方法,通过《封神演义》与陆西星的著述进行文本的细读和互勘,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从而推断出于一人之手笔;另一方面从陆西星的丹道思想中分析并推理与《封神》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47.
王寅的诗歌具有浓重的隐逸倾向。他在诗歌中始终保持"优雅"的"旁观者"与"审视者"的姿式。同时他又怀有强烈的使命意识。他的"隐逸"是他在面对物欲时代灵魂的粗鄙与精神领域的荒芜时,对"当下"的无声反抗和对诗意的心灵栖居的寻求,有着疏离与超越的双重内涵,体现的是一种鄙夷的力量和操守的尺度。从本质上说,王寅属于那个充满牧歌式的理想主义的1980年代。  相似文献   
48.
从主权独立思想、和平反战思想、国际平等思想、独立自主思想等方面对孙中山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进行比较.从中不难发现邓小平对孙中山外交思想的若干从同,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坚持了改造、批判与创新,因而增添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4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种价值诉求(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以三种价值诉求呈现出来,即政治诉求、学科要求和生活需求.三种价值诉求具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基础,即市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这种共同的生活基础为三种价值诉求之间的通约创造了可能性.而在实现诉求的具体道路上,三种价值诉求之间存有三种可能的关系状态:阻隔、通约与超越.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以及相互通达的可能性,无疑是人们当下研究马克思主叉中国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0.
Religious disaffiliation—leaving the religious tradition in which one was raised for no religious affiliation in adulthood—has become more common in recent years, though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its consequences for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individuals. We use an innovative approach, comparing the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eligious disaffiliates to those who remain affiliated using pooled General Social Survey samples from 1973 through 2012. We find that religious disaffiliates experience poorer health and lower well-being than those consistently affiliated and those who are consistently unaffiliated. We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disadvantage for those who leave religious traditions is completely mediated by the frequency of church attendance, as disaffiliates attend church less often. Our results point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social processes surrounding religious disaffiliation and emphasize the role of dynamic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heal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