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4篇
社会学   1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1.
盛世回忆在唐宪宗朝具有政治符号的作用:宪宗即位之初,李绛等人凭借盛世回忆与唐宪宗产生政治默契,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其文学表现;元和初年,谏官政治不断走向高潮,《新乐府》即是该阶段的文学产物;元和后期,随着宪宗对崔群等人的情感疏离,盛世回忆作为政治权力的功能减弱,盛世回忆因之转化成了个人感伤的作品,即白居易的《江南遇天宝乐叟》。从回忆、权力、文学三者关系,可以重新梳理白居易诗歌李杨故事的主题之变,进一步考察白居易拔擢、被贬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与《我爱比尔》都以一个女性的爱情探索为主线,展示女性在追求两性关系中对于身体、性爱、爱的片面误读而导致的爱情破产与觉醒,王琦瑶与阿三在这种追逐中共同验证着跨时代的破碎共鸣。其对爱情内涵意蕴的挖掘、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的《长恨歌》用冷峻的笔触,刻画了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各文化话语转型时期不同人物的欲望表达及欲望之死。从意识形态话语角度来看,这些人物的欲望表达都是以一定社会文化话语形式呈现出来的,并包含着一种冲突统治意识形态话语和日常意识形态话语的冲突。统治意识形态话语支配、控制着日常意识形态话语,从而使欲望表达产生扭曲悲哀的特征,欲望对象遥不可及,欲望之死呈现出带有恐惧感和震撼感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4.
樊毓霖 《阴山学刊》2009,22(2):14-17
《长恨歌》主题历来颇多争议,在教学过程中亦常有“主题之辩”等疑窦。不管是暴露说、讽喻规正说还是爱情说,总觉得有失偏颇;双重或多重主题,尽管中庸,但又太过笼统。不妨在双重或多重主题的前提下,偏重情爱,偏重伤感,采用“讽婉”或“讽劝”等概念,就可较为准确地揭示《长恨歌》动之以情、婉转以劝并以帝王切身之痛而达到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将会更加切合诗的原意,而且还可以弥补或者中和学术界在定性李隆基和杨玉环关系方面存在的分歧进而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5.
父亲年轻时就酷爱古代诗歌,退休后更能静下心来读诗品诗。一天我问父亲,听说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吗?父亲虽然年过六旬,居然还能完整地背出了这首篇幅不算短的叙事诗,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字不差。接着父亲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这首诗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6.
17.
《长恨歌》是我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长诗。选取《长恨歌》作为研究文本,搜集《长恨歌》的2 个典型 英译本,自制小型《长恨歌》英译本的语料库。采用Wordsmith 和Readibility Analyzer1.0 等软件对《长恨歌》原诗及英译本语料 从高频词、句长、可读性、意象方面进行实证性研究,发现译者风格受原诗制约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对比研究《长恨 歌》译者风格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英译唐诗,同时对评价古诗英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许渊冲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与英译研究中,他主张应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赏析《长恨歌》的许译本和杨译本两译本,我们发现,杨氏夫妇和许先生以不同的翻译表达,再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美,音美,形美"。  相似文献   
20.
历史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观察评价和叙事角度的变换,必然形成对历史故事的不同叙事形态,<长恨歌>、<马嵬>、<马嵬驿>就是这样对于杨贵妃与唐玄宗故事的不同叙事形态,对比剖读此类由相同反映对象衍变而成的历史文学文本,可以反观当下的思想文化语境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