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8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1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1篇 |
人才学 | 15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613篇 |
理论方法论 | 58篇 |
综合类 | 893篇 |
社会学 | 75篇 |
统计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67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80篇 |
2011年 | 109篇 |
2010年 | 102篇 |
2009年 | 147篇 |
2008年 | 125篇 |
2007年 | 94篇 |
2006年 | 81篇 |
2005年 | 88篇 |
2004年 | 93篇 |
2003年 | 69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71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冒荣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曾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播火拓荒的中国科学社,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的胡适曾是中国科学社的重要成员;而胡适对白话诗的倡导也得助于他与科学社的朋友们之间的切磋和争论。但当时反对胡适倡导白话诗的主角也是科学社的成员,因此,不能简单地依据白话诗之争中的立场来划分新旧文化营垒,而需要作更深入、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2.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人才辈出是这个历史时代的特征。本文主人公宋亦英就是经过抗战时期孕育、新中国成立前后涌现出来的一位杰出的诗、词、书、画才人。她于解放战争期间在上海加入中 相似文献
103.
曹艳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07-112
五四新文学早期,大量的青年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关注爱情主题,试图探索爱情中情感与欲望的新关系,主要的区别在于对欲望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无助的精神逃避,扭曲的欲望表达和真实的欲望书写.文章阐述这三种思考与表达,分析这三种表达所内蕴的作家的思想意识,并由此指出作家们的总体追求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4.
"五四"前后,民主观念传播从一开始起,就僭越了自身的本质规定性,由制度层的价值理念支持提升为一种结束皇权、批判专制、重建价值的政治、文化行为,并在传统与现实的不断整合以及政治斗争的激荡下,被塑造为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5.
吴定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八十多年来,研究《狂人日记》的文章汗牛充栋。该文从文化方位对狂人的文化性格、小说的文化价值和表现特征进行新的探讨,对鲁迅在“五四”前夜所发出的第一声呐喊,有柳暗花明的领悟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6.
朱净之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66-69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推动下,胡适、郭沫若等人开拓了新诗创作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实绩;但是同样为"五四"新诗作出重要贡献的瞿秋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瞿秋白"五四"时期创作的20多首新诗,属于"遵将令"的创新之作,不仅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初步探索出自由体新诗的形式特征,其地位和作用是应当重新加以认识和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7.
90年来,对于“五四”的纪念与表述,大多停留在意识形态的论争,极少有学者愿意从社会层面去认知那个时代的精神遗存。原本内蕴丰厚,值得再三解读的所谓“五四精神”,多年以来,被简略在爱国与卖国的二元表达之间。 相似文献
108.
109.
兰莹萱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中华文明史上五四时期是个历史大变动的时期,新月诗随着新月诗派的建立诞生了,新月诗在形态和形态上突破了旧题诗的束缚,受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自觉地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艺术,使中西诗艺相融合,创造出新的诗体。现从五四时期新月诗为研究对象,讨论新月诗在艺术形式上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10.
霍桑代表作《红字》的主题一直是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道德学派提出《红字》的主题是人类之罪,反映了作者清教徒式的罪恶观,但霍桑对待男女主人公模棱两可的态度却又使人对此产生怀疑.女权主义研究则强调《红字》女主角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而小说蕴涵的女权色彩却又被霍桑字里行间的嘲讽所冲淡.政治学派认为《红字》包含革命主题,而小说中对复辟和恢复秩序的偏好倾向却又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革命保守、怀疑的态度.新文化论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的神话式文化寓言,然而,在小说中却找不到由一条主线贯穿的、统一的文化"神话".这一切源于霍桑的模糊风格使小说具有多重的复杂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