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97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7篇 |
劳动科学 | 14篇 |
民族学 | 22篇 |
人才学 | 18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543篇 |
理论方法论 | 75篇 |
综合类 | 932篇 |
社会学 | 179篇 |
统计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128篇 |
2013年 | 112篇 |
2012年 | 145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137篇 |
2009年 | 128篇 |
2008年 | 209篇 |
2007年 | 129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104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81.
杨柏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41-49
该文从况周颐、王国维各自词学理论主张出发 ,集中比较了他们的词学本体观。认为况周颐视“诗余”新说为词的特质 ,“词境”为词的重要特征 ,“重拙大”为创作审美理想 ,这三者在分离中有统一。而王国维以“境界”说统一了词的特质、特征与创作审美理想 ,统一中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82.
文学作品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炬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157-160
针对在校大学生对文学名著的价值取向,贴近他们的思想热点和心理需求,挖掘外国文学名著的启发警示意义,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83.
霍桂桓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45-54
通过对典型文化定义的“元理论”考察 ,强调指出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文化 ,与认识过程的对象、与社会实践的改造对象均有所不同 ;其基本形式是“人以其文化物” ,其实质内容则是“具体个人对其特定和自由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因而既是与不同的具体社会个体的社会层次和人生境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又是这种层次和境界的产物和具体体现。因此 ,文化哲学研究和一般的文化理论研究必须突破“观念的王国” ,进行基本研究立场和方法论视角的根本性变革 ,然后才有可能通过深入的研究 ,取得富有建设性意义的进展 相似文献
84.
陈建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4(4):83-96
为什么《人间词话》经久不衰?其“现代性”动力是什么?长期以来学界认为它主要是受了叔本华的影响,而作为书中核心的三个“境界”之论以“大事业者、大学问家”和“大词人”为对象,这与叔本华的悲观厌世的哲学格格不入。王国维自言在《红楼梦评论》中对叔本华的伦理学提出质疑,嗣后他深究康德,那么《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有何关系?本文在对王国维的有关康德论述的考辨基础上指出《人间词话》融汇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引进了一种以科学实证为基础的“自然”观。他主张情景之间的直观表现,贯穿于“境界说”之中,包括“隔”与“不隔”、“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点。《人间词话》含有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哲学,引进了一种新的二元世界观及认知主体,具有突破传统思想模式的意义;而“境界说”的镜子“再现”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文艺领域中写实主义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周兴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5):10-13,18
“宁波帮”在文化领域中拥有“文化产业家”与“文化事业家”两种身份,虽然在表现方式上他们对“利”、“心”、“义”这三种因素的关注重心有所不同,但在超越功利、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这一人生目标上却有明显的共通点。这种追求精神使他们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最高水平的代表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6.
郑立峰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102-106
本文从"为人生"的视角论叙鬼子小说的苦难承载的文学价值形态和真诚的写作态度,作家用悲悯的情怀叙述古老民族蜕变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痛苦,人的现代文明的精神焦虑"边缘"羡慕"中心"的现代性渴慕;以陌生化的语法和陌生化的"百越境界"景象来呈现他的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87.
论意境的渊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建英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本文对我国美学的主要范畴——意境的渊源及其特征作了全新的探索。首先结合古代文化传统,阐明了儒家的“意象说”、佛家的“境界说”和道家的“象罔说”对意境生成的直接影响。其次在阐明渊源的基础上,分析了意境三个主要特征,即艺术空间的无限性、审美情趣的无穷性和生命律动的永恒性 相似文献
88.
庄子是先秦明确主张自由、强调个性解放的哲学家,具体来说他的自由观主要体现为下面三重境界:超越世俗利害而得自由,虚静以体道即遵照自然规律而得之自由,最后通达绝对精神之自由——"逍遥游",现从这三个方面作一梳理,以窥庄子自由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89.
90.
王津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8-20
"道"涵混太虚,周流十空,与"道"为一的体道者其心境自然体现"大"的特性.《老子》中体道者的"大"心境表现为大智、大慈、大刚;《庄子》中体道者的"大"心境,除具备《老子》中体道者的"大"心境特征之外,更表现为大悲情怀,逍遥境界.二者不同于先秦儒家所指"大人"的个体的道德精神的伟大,亦不同于后世所谓的阳刚壮美的概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