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1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11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3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053篇
理论方法论   111篇
综合类   2268篇
社会学   147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后期为什么会专心致力于杂文的创作呢?其根本原因,并不是“非功利观点所致”,恰恰相反,正是源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鲁迅小说中少年儿童的童稚美、性格美、心灵美、行为美和英雄美,表达了鲁迅的美学理想。也表现了鲁迅把文学艺术创作当做人类的童心在更高层次上再现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茅盾对鲁迅创作理论的研究和对“左联”理论的认识来归纳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并揭示其流露的现代性倾向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说过自己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感到与鲁迅心灵相通可能是在深层次的心理体验和性格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是强烈的孤独者的感受和抗争心态,以及极其自尊、极为敏感,反对恕道和中庸。在表现形式上,鲁迅主要是通过小说、散文特别是杂文等文本呈现,毛泽东则主要通过讲话和少数的文章反映。通过对中国历史现实的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和批判,鲁迅一生致力干个人主体精神的确立。而这必然会与强调理论权威和绝对统一的文艺体制相矛盾冲突,干是有了胡风的悲剧和毛泽东对假如鲁迅还活着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穆木天思想和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其核心体现了与“边缘文化”相联系的左翼文学的精神特征,与30年代左翼文学的灵魂——鲁迅有着一致的精神趋向。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性”,在这个问题上,穆木天的文艺思想既有重要的价值,又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是与他的“日本体验”内在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郝铭鉴 《中外书摘》2006,(11):39-39
一、鲁迅原名周树人。关于“鲁迅”这一笔名,有过多种解释。你知道鲁迅自己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文学是适合现代中国人文化需要的文学,他打破传统的手法和思想,以现代人的思想写出了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文章从三方面来论述鲁迅文学的现代性激越而深沉的审美特征;最浓厚而又最具现代色调的悲剧意识;象征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融合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品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教育作用,包括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批判、倡导博采众长、反对全盘西化、马列主义文艺观教育等等。必须充分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认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联系现实认识鲁迅作品,结合教学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诗歌同他的杂文一样,是匕首和投枪。鲜明的政治主题,特殊的社会效应,除了缘于作品的思想因素外,从美学意义上说,鲁迅诗歌融和了清峻刚健的风骨美、朴质炽烈的情感美、精幽致雅的文采美三种重要的审美特征,产生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鲁迅论教育     
鲁迅的教育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份十分珍贵的财富。鲁迅对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妇女教育、社会教育、美育以及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都有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