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633篇
  免费   2279篇
  国内免费   554篇
管理学   12537篇
劳动科学   872篇
民族学   1819篇
人才学   2802篇
人口学   1167篇
丛书文集   23416篇
理论方法论   5079篇
综合类   48387篇
社会学   11035篇
统计学   2352篇
  2024年   719篇
  2023年   2536篇
  2022年   1453篇
  2021年   1318篇
  2020年   1668篇
  2019年   1718篇
  2018年   884篇
  2017年   1542篇
  2016年   1878篇
  2015年   2907篇
  2014年   6838篇
  2013年   5337篇
  2012年   6030篇
  2011年   8982篇
  2010年   8345篇
  2009年   8002篇
  2008年   8864篇
  2007年   6611篇
  2006年   6763篇
  2005年   5521篇
  2004年   4389篇
  2003年   4438篇
  2002年   4064篇
  2001年   3241篇
  2000年   2075篇
  1999年   1040篇
  1998年   557篇
  1997年   472篇
  1996年   386篇
  1995年   243篇
  1994年   166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本文对英国学者兰姆的生平和学术生涯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其著作《麦克马洪线:1904-1914年印度、中国和西藏关系史研究》,认为这是一部研究中印关系,特别是中印边界问题的经典著作。深入的分析、缜密的考证,以及比较客观的叙述,展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西方大多数学者不同的是,兰姆在书中用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印度政府妄图继承英帝国遗产的观点,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看法。同时,也指出了该书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形势与政策"理论课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是国家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存在课程组织管理不规范、教师队伍不稳定,以及教学内容缺乏系统等问题。究其原因是课程归属不清、整体把握缺失,以及课程话语失真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只有厘清课程归属、规范课程教材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开展立体化教学,才能有效开展"形式与政策"教育,达到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瑟瑟"是波斯、南诏和西域诸国官方用来进贡与贸易交流的一种珍稀商品。因其独特魅力,唐代诗人创作了五十三首"瑟瑟"诗,诗作中对"瑟瑟"既有传统释义的承续发展,又有首开先河的新兴释义。诗人将"瑟瑟"以物代色,借用其明艳亮丽的色彩转喻江水碧色、茶末鲜色、衣饰丽色、松竹青色等,极大地丰富了诗歌创作色彩层次,并提升了唐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要养成边读边思考、读后动笔写一写的习惯,只有这样,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才有更多收获,更大进步。本栏目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投稿邮箱见目录页,邮件请注明“读写练”。本栏目不提供答案,希望同学们自主完成。读短文。加拿大的荒漠草原上,生活着一种白大角羊。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双减”政策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研究表明:“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科类辅导课支出的减少情况相比兴趣类辅导课更为显著,有效减轻家长的教育支出压力;学生完成作业时间的减少情况显著但不明显,略微减轻子女的学业负担;“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多子女家庭减轻义务教育支出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中国"一词具有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认同亦指向这几个维度,它们常常交织混杂在一起,互为因果、密切关联,在历史上因时因地因族而异,在不同情势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交叠性"。清前期从努尔哈赤到乾隆时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统治者深入思考夷夏问题和正统问题中不断强化,"中国"一词的"国家"内涵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清人国家认同的自然符号。清前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形成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为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做好了历史准备,为中华民族在近代实现整体认同提供了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7.
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在于不断的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虽然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工作内容比较繁多,人员构造和学习背景等都比较复杂,但是辅导员自己工作的责任,辅导员自身的实际价值和发展范围等因素都在积极的引导辅导员不断的进行创新,并且国家对辅导员工作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思想也表现出社会化的趋势,辅导员的竞争也十分激烈,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不断的进行创新,推动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伊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其突出的个人素质表现在精于至味之理、精通耕作之道、创制治病汤液几方面,即懂得如何吃饭、种地和治病。这正是广大民众最为关心的事情,也是治理内政极其关键的因素,只有这三件事做得好,才可能完成"祀与戎"等国家大事。如此全面素质的形成,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勤于思索有关。  相似文献   
19.
论对政治行为的“社会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把握一般的基础理论和明确自身内在需求的前提下,破除某些传统政治观念带来的消极影响,为深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探索和提供更为成熟的指导理念。突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对政治行为做"社会化处理",是对以往经验教训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理论上,它符合国家本质的要求;在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是对政治行为做"社会化处理"的重要体现。这不是一般性的调整策略,而应内化为中国基本的执政理念和战略高度上的设计,并需要着力体现在政府工作的各方面。  相似文献   
20.
儒家"礼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敬民""尚仁""贵和"是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在地传承了儒家以民为本、以仁为怀、以和为"魂"的"礼治"思想。中国共产党从儒家"礼治"思想汲取智慧养料的同时,又用现代性的观念赋予了新的时代意涵。具体表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儒家"礼治"思想中有关"敬民"的对象范围、"尚仁"的取舍之法以及"贵和"的践行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