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0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5篇 |
丛书文集 | 210篇 |
理论方法论 | 29篇 |
综合类 | 454篇 |
社会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阎建国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1):61-64
文章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与托尔斯泰艺术观点的不同。一方面认为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极易造成对艺术理解的偏差;另一方面主张对托尔斯泰的观点作更广义的理解,即托尔斯泰所谓“感情”,包括喜怒哀乐等心理感情,但又不局限于此,我们还要注重从其中发现“诗性”。 相似文献
22.
雷文彪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3):4-6
"诗性伦理"是维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柯的视域中,"诗性伦理"根源于早期人类的"敬畏天帝"混沌意识;营构"理性之德性"是维柯"诗性伦理"的核心所在;而希翼人类社会挣脱野蛮粗俗的牢笼,走向虔诚至善人伦之路,是维柯诗性伦理价值旨向。 相似文献
23.
《周易》与《易》道的诗性,关乎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而不是把卦、爻辞当作诗歌和诗句来解释那么简单。《周易》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实践模型,它的主体不是一种外在的概念化、形而上学的表述,而是通过“以有为有”的方式进行一种内部的、模型化演示,彰显了一种以《周易》本身的意义一价值机制及其象数、义理系统为组织形式与表现形态诗性文化体系。《易》道就是这种诗性文化体系自身的形上之道,诗性因而就是处于差异化与丰富性中的、不断被肯定和尊崇的经验状态:“以有为有”保障了存在意义、价值的内在完满和完整,而《易》道的价值实质和价值指标则是“自然的自然之道”,因而《易》道的诗性机制,就具体现为“自然”的经验秩序,以及保障“自然”经验的“自然化”秩序的“自然的自然之遄’之“逆捌’原则。 相似文献
24.
海登·怀特以诗性预构为核心建构的历史解释模式,实现了西方历史哲学的文化转向。诗性预构的提出,揭示了历史解释之中的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其对于历史解释具有的重要意义。而以诗性预构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解释模式则表明具体的历史解释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精神之间的内在张力,正是这种张力才使历史著作始终保持着内在的统一性。这种文化精神的内在张力,在他自己的历史哲学体系中就表现为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25.
宋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85-90,101
“未被人的思维认识或是人的思维不能理解的 ,超出了理智或一般知识认识的范围。”“那些古代与中世纪的著名学科 ,通常认为包括有对神秘不可知本质的诸种力量的认识与利用。”[1 1 ] (P62 ) “神秘”无论指一种思想、文化或精神 ,都在人的认知范围以外 ,人只有去体验和感悟 ,却不能透彻的把握。屈原的作品中 ,有一种忽隐忽现 ,莫可名状的神秘气氛。在那里 ,与神鬼为邻 ,与宓妃、佚女娱戏 ,与上帝同游 ,这种幻化莫测的神秘的诗意境界是屈原作品所独有的 ,而这种境界正是巫术话语的神秘主义诗性所造就。神秘主义诗性特征是屈原赋巫术话语的… 相似文献
26.
中国古代小说关于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比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宋元以后 ,中国古代小说的女性容貌描写逐渐出现了以“花”、“柳”等植物为喻象的倾向 ,这意味着以藻饰女性容貌为快意的世俗文化心态已渗透到小说文本之中。这种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比拟既建立在原始的“诗性的”隐喻思维基础之上 ,又吸取了传统诗词以及戏曲以植物喻人的经验 ,创造了一种以隐喻象征为特点的诗意韵致。同时 ,中国古代小说女性容貌的“植物化”喻象的特点是“可观”、“可餐” ,是男性作者在性别错位的社会里对女性容貌所进行的满足自身欣赏欲念的误读 相似文献
27.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22)
传统诗性审美由于自身的形而上的趋向问题使诗性审美自身逐渐的被边缘化,当然这个过程是伴随在传统的艺术家主体与现实客观之间关系被个人化的观念取代的过程,这同时也说明其自身在现代艺术中的滞后性是造成了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8.
29.
诗歌创作的关键在于诗性的发现与营造。本文对朱文杰20多年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指出从诗集《哭泉》,到《灵石》与《梦石》集中的大部分诗作,愈来愈呈现出诗人对于诗性的发现与营造力,显示了朱文杰在诗艺追求上日趋自觉与成熟,乃至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0.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一个非常幽婉而凄美的文学意象为文人墨客们所反复吟咏和鉴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恒久题材,这就是望夫石意象。望夫石意象直接来源于民间的望夫石神话传说,其深层文化背景在于男主外、女主内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徭役征戍,仕进宦游造成的夫妻分离,这种社会现实使许多妇女成为盼夫归来的望夫女。结合这一意象的深层文化根源,可以发现这一意象蕴含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如张力美、无言之美、悲凉美。从其思想根源来看,望夫石意象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审美化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