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1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5篇 |
丛书文集 | 211篇 |
理论方法论 | 29篇 |
综合类 | 454篇 |
社会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当代隐喻学跨学科多元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研究的历史不论中西都源远流长,当代隐喻学更是呈现出跨学科多元研究的特点,将隐喻与认知、真理、概念、主体、欲望、文化等根本问题联系起来。本文旨在揭示多学科同时出现隐喻热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它们的学理根源、反映的时代文化精神,研究的基本内容、观点和趋向。 相似文献
62.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6):21
厦门外国语学校校长赵继容说:办教育需要磁性、理性和诗性,才能出彩。磁性说的是吸引力的问题。赵继容认为,一所学校首先对人,对教师、学生,要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磁性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营造舒心的教学环境,就是一种增强磁性的努力。理性,是指尊重规 相似文献
63.
诗性精神和文学精神既相互区别,又互相重合。明清小说评点家在评点小说的过程中,往往借他人之酒杯,消己胸中之块垒,体现出强烈的诗性精神。但同时,他们又自觉地从小说创作规律和读者审美需求的层面上揭示出小说的本质特征,体现出积极的文学精神,并且诗性精神和文学精神达到了高度的圆融统一。 相似文献
64.
张文东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9,26(2):75-78
文学的本质是诗性的,对于文学的任何一种发现与追问,都必须回到文学的诗性本质上来,并真正"为了文学的目的"来面对文学.因此,在文学疆界不断扩大的今天,中国文学的"诗性批评"传统,对打破唯科学主义思维,真正回归文学的文学批评与研究,更加有着充分的可借鉴、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5.
66.
刘士林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2)
从人类发生角度看 ,中国文明起源于原始食物资源系统的破坏以及食物的再分配过程 ;从历史角度看 ,它正发生于从青铜时代到轴心时代这一历史进程 ;从精神方式角度看 ,它根源于原始诗性智慧的崩溃和重建活动。从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与精神生产三种角度看 ,中国文明有它自身的本体内涵 ,它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有着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67.
吴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
从形之下观照,中国古代戏曲的诗性表征,首先表现在:文体上、语言上主要由人物的上场诗、下场诗、唱词、韵白和判词或词话、题目正名构成;韵律上运用诸宫调来演唱,无论抒情、写景或述事,都注重诗意般的意境营构;其次表现为借剧中角色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象征性的脸谱艺术、虚拟化的生活场景、灵活性的时空观念和程式化的表演手段之写意艺术.从形之上透视,中国古代戏曲的诗性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理想化的生存境界、诗意般的生命体验、平民性的价值取向、自娱娱人的娱乐目的. 相似文献
68.
李青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5):1-9
梁宗岱是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诗论家之一,他的两集《诗与真》等论诗著述,追踪象征本义,探索象征诗歌创作法则,曾被读者评为“黄金文字”,对象征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扎根生长起到关键作用。他论诗讲究古今中西源流,又能破古今中西界限,有融会贯通的特色。作为以感性思维见长的诗论家,他又重视科学精神与美感直觉的联系,主张诗人打通科玄、心物两界,缜密观察世界,了解事物普遍法则和特殊表象之交集,以增强诗人智慧和诗歌表现力。梁宗岱把写诗论诗视为生命,又把人生当作艺术,超迈乘真,不耦于俗,追求生命的沉酣状态,其人本身就是“诗与真”的有力实践,是他象征主义生命诗学的最高建构。 相似文献
69.
汤天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1):65-69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虽有西学背景,却放弃了西方文论的学理言说,从直观出发,整体把握,致力于开掘批评者与作者之间的灵魂共振;用隐喻与象征的形式表达生命体验,以艺术通达真理,呈现出鲜明的诗性特质。其文论的诗性品质正是中国诗学传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0.
钱韧韧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4-118
结合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理论研究、现代汉语诗歌文本语言研究、现代汉语诗歌虚词研究三个方面评析了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近二十年来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希冀为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