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93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576篇
社会学   51篇
统计学   3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Employing certain generalized random permutation models and a general class of linear estimators of a finite population mean, it is shown that many of the conventional estimators are “optimal” in the sense of minimum average mean square error. Simple proofs are provided by using a well-known theorem on UMV estimation. The results also cover certain simple response error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62.
在“S +V +R +O”句式中 ,由于述语中心动词V价的不同、宾语的不同 ,补语R语义指向的不同 ,主语S、述语V、补语R、宾语O构成一个复杂的语义网络。弄清楚其中的语义网络 ,就可以着手建立“S +V +R +O”双核谓词格框架了。建立双核谓词格框架 ,可以促进对句子的理解 ,促进现代汉语格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63.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面对急速的社会变迁中,需要以变迁与文化的视角来选择研究 问题,而中国社会文化中群己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即“我们”概念的形成机制及其 转换的可能与条件,正是一个体现着双重视角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 助于解释社会凝聚力、群体行动的逻辑,讨论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类别与个人 的关系;也有助于培植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从而促进社会 合作。与以往单一机制的分析框架不同,通过对两个个案的讨论,研究提出了一个 新的分析框架,即:中国人“我们”概念是在社会情境的启动和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之 下,经由相互交织的“关系化”与“类别化”双重过程形成的。

关键词: “我们”?概念?群己关系?关系?关系化?类别化

Faced with rapi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discipline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China needs to choose its research top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change and culture. A basic issue reflecting precisely these two perspectives is that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al psychology mechanism of individual‐group relations, namely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us” in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as well as the possibility and condi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mechanism. Exploring this issue will not only help us to understand social cohesion and the logic of group behavior an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individual,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ategory and the individual; it will also help cultivate social psychology resources and support systems at a time of social transition, and thus promote social cooperation.. Unlike previous analytical studies that focused on a unitary mechanism, this study uses the discussion of two cases to put forward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that is, the Chinese concept of “us” comes into being through the mingling of “guanxiliz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ntext priming, value orien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相似文献   
64.
《Home Cultures》2013,10(3):267-286
  相似文献   
65.
以美国科技本身的历史发展、科技共同体及其他人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等范畴的"纯科学信念"、"工业研究信念"等基本观念及其相互之间争论的历史演变为背景,考察万尼瓦尔.布什如何使用与此相关的基本概念建构工程的"科学"地位与工程师的"研究者"身份,以及如何建构美国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层级模式的科技文化和科技组织模式;这种研究把话语分析与建构论相结合,着重考察行动者如何通过建构文化来建构社会,这表明该方法在科技史学方法论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进入21世纪之后,城市化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对于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城市品牌形象以其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在城市发展中的热议论题。2011年合肥进行行政区划调整,2013年“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一响亮的城市品牌正式提出,合肥正在巨变中迅速发展。从城市品牌概念入手,梳理合肥城市形象的发展历史,分析其历史意义和必然性,重点结合合肥对最新提出的品牌采取的多种措施,分析新的时代环境下,合肥城市品牌的传播过程和意义,并对未来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67.
古文《尚书·胤征》与征战无关,《胤征》叙事关乎历法修正,关乎仪式舞蹈;《胤征》之“征”,不能读为征战之“征”,而是正历之“正”;“胤”与“羿”发音近似,胤即羿,“胤征”与“后羿射日”内涵一致;“胤征”与“后羿射日”是同一传说的分化;被视作“历史”的“胤征羲和”与被看成神话的“后羿射日”,都源于《山海经》,反映的都是上古先民测天修历的实践。  相似文献   
68.
在既有汉语新词的分类基础上重新界定汉语本土新词,利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认同”观和关联理论中的“明示”说角度对汉语本土新词英译的实例探讨,重新阐释了“直译”“直译加注”和“意译”三类传统策略,提出英译汉语本土新词时应首先遵循“认同”原则,对待不同种类的汉语本土新词的英译要采取不同策略的观点。  相似文献   
69.
近代汉语使役句的句法结构可以表述为“主语+使役动词+兼语+VP”,语义结构可以表述为“致事+使役标记+被使者+结果”。通过对近代汉语“与”和“给”字式使役句句法和语义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勾勒其发展变化过程,即使役动词从动作义到具体使役,再到抽象使役或被动义。  相似文献   
70.
《桃花源记》一文中的“有汉”通常被翻译教材译为“有过(经历过)汉朝”,然而笔者通过查找资料认为,以往的翻译理解存在偏误,因此著此文试做探析。同时以“有汉”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及诸家观点的整理,又进一步探讨了“有+朝代名”结构的“有”的用法及语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