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唐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3):33-37
从文献角度讲,五经是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化之源,作为“群言之祖”,五经的意义首先在于其对中国文化之道的承载,其次则在于载道的具体方式。通观《宗经》,刘勰以原道的逻辑理性统摄载道的价值理性,完成了中国道统向文统包括人文审美传统的理论转换,其理论集大成的贡献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42.
张开焱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3-77,82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作为一部使“经学之又一变”的里程碑式经学著作,在疏解经义的同时也表达了丰富深刻的诗学思想。孔颖达《五经正义》的诗学思想主要有四方面内容:第一,诗歌本体论,强调情志为本的诗歌本体观,并提出“情志一也”的观点;第二,诗歌创作论,提出“外物→心志→诗歌”的创作观;第三,诗歌功能论,要求诗歌应具有“论功颂德,止僻防邪”“畅怀舒愤”等功能;第四,诗歌审美特征论,提出“直言非诗”“故重其文”“声韵谐和”等观点. 相似文献
43.
毛主席的小名叫毛伢子,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8岁时,父母把他接回韶山开始读书。他和别的孩子一样,从《三字经》、《百家姓》等浅显的读物开始,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的书也逐步深入。“四书”、“五经”等书,他都读过,甚至包括《左传》。正是因为《左传》这部书,使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韶山的毛泽东纪念馆还保存着他小时候读过的《诗经》和《论语》。 相似文献
44.
邱永旭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30-35
《摩西五经》是基督教经典《圣经》的重要部分,对西方文学有深远的影响,但是读者常有阅读的困惑以致误读。本文拟从叙事时间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5.
46.
赵逵夫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4(1):1-8
孔子所确定作为儒家重要教材的几部典籍是中华民族早期社会文化创造的总结,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在孔子之前包括西方秦国、南方楚国在内的各国已把它们作为施行教育的基本教材。这些经典中所体现的“中华一统”的观念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保持勤劳、仁爱,重视家庭与社会伦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方面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虽历代学者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者们的阅历与观念在关注点和看问题的角度上各有不同,有流有变,也时时被曲解,但总的来说在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与道德素养的传承上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其本身的历史局限性与后人解说中之不合本义者,今天也容易看出。其中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等思想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对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对"文本于经"说的文体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本于经”说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基本观念之一,但至今尚未得到深入研究。从文体学的角度看,“文本于经”说体现了古代学术源流和学术分类的思想,亦与文学逐渐走向自觉的时代发展有关。古人认为,五经是文章之极致,也是文体的渊源,而后世各类文体之所以能分别归源于五经,其理论前提则是五经各自有体。经各有体的观念对文体分类学有深远影响,古代文体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套以经为本的文体谱系。除了为文体溯源外,“文本于经”说还有宗经或尊体的理论目的,有时甚至是一种名为宗经实为尊体的理论策略,因此,不能仅仅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对其中某些论述作出简单的判定。 相似文献
48.
49.
裴兴荣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54-162
金代科举继承唐宋之制而更加规范和严密,其命题范围基本上限定于五经三史之内,题目或关涉时政,或留心治道,多寓含政治目的,反映出金国统治者争取正统、推尊儒学、以文治国的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