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篇 |
民族学 | 10篇 |
人才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26篇 |
综合类 | 48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美岱召是明代格鲁派传入土默特部后建立的最早寺院,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壁画,琉璃殿是早期建筑之一,绘有藏传佛教五派领袖、大德人物.佛殿内壁画被覆盖后重绘,殿顶木板画尊像人物更是扑朔迷离,许多年来这些都未引起研究者重视,本文就这些壁画诸多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2.
腊月虽寒,我心犹暖。我是革命烈士陈召南的后代。我的祖父陈召南是南雄革命运动的早期领导人之一,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参与全县统一武装暴动,先后任县苏维埃委员兼第二区苏维埃负责人,南雄县委书记。在1929年10月被反动派杀害,时年21岁,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23.
徐峰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6,(4):97-101
《诗经·甘棠》历来被认为是一篇美召伯之德的诗作,对于其“伯”有三种理解:文王时,召公是“一州一牧二伯”的伯爵之伯,实是受文王之命佐治雍州;武王时,召公居上公与周公一起分陕,为东西二伯分治天下;成王时,召公位列三公尊为“太保”与周公一同执斧钺辅佐成王,亦是二伯.《甘棠》所记当是文王时召公与周公并分岐邦之事,而非武王分陕之事.诗云“召伯”正是以“二伯”身份来称颂召公当年在召南之地的德政功绩. 相似文献
24.
关于<诗经>"二南"(<周南>、<召南>)产生的时代,历来存在分歧.<毛诗序>首先提出"二南"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即谓"二南"是文王受命时诗;近人陆侃如、冯沅君等又谓"二南"是东周以后的作品.事实上,"二南"本自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得名,其诗自当为西周盛世之作,这既有诗篇本身提供的依据,也有相关佐证可以证明. 相似文献
25.
26.
梅力更召是我国现阶段唯一用蒙语诵经的藏传佛教的寺庙,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宗教历史,而且还蕴含着多种文化和当地文化的融合。通过对梅力更召历史背景的剖析,对召庙中最有成就的活佛三世梅力更葛根的阐释,可以探明这一召庙在现代社会经济与政治转型下的传承与变迁。 相似文献
27.
赵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29-33
"周南"、"召南"作为地域名称,可上溯到西周初期。"二南"是周公、召公治下南国各小国的泛称。《诗经》中的"二南"都是南国地方的民歌,以西周建国之初作品为多。"二南"诗篇的题旨与训诂,历来歧义很多,但多系似是而非的疑古之论。《关雎》"钟鼓"系"盛大生机"的古义;《汝坟》"王室"即殷商王室;《甘棠》"召伯"即召伯。 相似文献
28.
股东对违法召集的临时股东会议加以救济的重要途径,是自行召开临时股东会,但其须先行使临时股东会召集请求权。此外,股东通过请求法院撤销临时股东会决议这一事后救济,不享有表决权的股东也享有撤销权。股东还可以通过申请法院先予执行以及发出暂缓召开临时股东会的通知的事前救济方式。不过,先予执行这一救济方式的法定条件并不能适用于中止临时股东会的召开,适用先予执行所需时间也不能满足中止临时股东会议召开的紧迫性,因此,需要加以修改。通知这种救济方式,无论是内容还是效力都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29.
罗钦顺是“江右硕儒”、“宋学中坚”,也是明代第一个从气本论观点出发提出“经世实学”的学者,开创了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他提出了政失妖兴、虐政召灾的著名理论及建立善政的主张;提出了宽征裕民与平赋薄赋、为官修德之说;重视学校的教化功用,强调学术要关注百姓民生,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30.
逯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2):33-37
《诗经》中的“二南”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最初也与特定的地域相关.根据诗歌中所涉及的地名及“召南”的地理方位,可确定《召南·江有汜》采自长江上游,即巴渝地区.结合汉代以后被改编过的《巴渝舞》推断,《江有汜》的“三音步”正是巴渝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自西汉开始,南方巴渝歌舞及“楚辞”传入中原,不仅丰富了中原诗坛,也推动了诗歌主要样式的变革:从以“偶音步”的四言诗为主,发展到以“奇音步”的五言、七言诗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