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46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6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88篇 |
人才学 | 36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702篇 |
理论方法论 | 132篇 |
综合类 | 1491篇 |
社会学 | 94篇 |
统计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62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94篇 |
2014年 | 191篇 |
2013年 | 119篇 |
2012年 | 157篇 |
2011年 | 192篇 |
2010年 | 191篇 |
2009年 | 167篇 |
2008年 | 228篇 |
2007年 | 128篇 |
2006年 | 120篇 |
2005年 | 104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李静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8-63
通过回溯《公羊传》里“三世异辞”的脉络,经由汉代董仲舒与何休等人的疏解,明确三世的要旨,从时间与义理两个层面重新把三世放回三统之中,以恢复三世说的本来面目。这一“恢复”有两重意义:一是澄清三世的含义,明了世与统的关联,拒绝以三世来独立描述《春秋》的历史时间;二是将三世重新放回三统之中,进化含义相应减轻,而三统中的承续意义便凸显。以三统观三世,旨在技术时代重新理解奉天法古之意,这对于重今天之“进步”而轻古今“承续”的现代思维有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82.
危艳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3):41-43
《呼兰河传》没有完整的贯穿全书的故事情节,很多人认为是一部结构零散的小说,但当我们以"荒凉"一词的内涵为突破口观察全文的结构时,我们发现,小说以第四章为中心呈回旋状,第四章内部结构上也呈回旋状,作者在零散的表面下展现的却是结构的奇特和精巧。 相似文献
83.
徐慧慧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5):34-39
一部《呼兰河传》几乎可以看作萧红短暂一生的回眸中所生情绪的总汇。主要表现为"叙事者的心绪总是在悲凉和温暖两极之间循环"。当沉浸在关于祖父和后花园的美好记忆时,调子是温暖的;而一旦落入严寒混沌的小城世相,悲凉的情调便氤氲起来。这构成了整部小说的贯穿性主调。《呼兰河传》真正的主角不是"呼兰河",也不是萧红,而是作者的情绪。 相似文献
84.
杨德春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5):47-50
陆贾的思想是中正平和的,以仁义教化为根本,主张由黄老刑名之政归向仁政,马上马下异术。陆贾在《新语》中引用《春秋穀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作为《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而《道基》又是《新语》全书的理论基石,可以说陆贾的思想就是源于《春秋穀梁传》。因此,研究陆贾的思想就可以窥见《春秋穀梁传》的思想的特色。虽然陆贾《新语》第一篇《道基》的结论所引用的《春秋穀梁传》之语"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不见于今本《春秋穀梁传》,但见于陆贾所用之古文文本之《春秋穀梁传》,故"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仍可看作是《春秋穀梁传》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85.
86.
87.
程朱理学在晚清的复兴久为学界关注,如倭仁等代表性人物已得到许多讨论。但是,理学复兴仍有复杂面相值得开掘,存在着时势、人事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交互。晚清其他朝廷重臣与理学复兴的关系不可忽视,如祁寯藻同治初年位居帝师,其施政作为有倡导理学之意。他于同治二年上奏澄清吏治,请求清廷纂修国史《循吏传》,并影响到该传的写作。祁氏影响下的国史《循吏传》取材理学著作《学案小识》,表彰具有理学思想背景的地方官员,体现出祁寯藻倡导理学的用心。祁氏学兼汉宋,同治初在朝与倭仁等理学名臣多有交往,呼应清廷上下推动理学的时势,以修史为举措,希望用理学振兴地方吏治。祁寯藻奏请纂修国史《循吏传》一事,提供了理解晚清理学复兴在实际政治层面运作的具体例证。 相似文献
88.
89.
张雁勇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4,(1):106-121+164
春秋时代,在贤臣大夫的谏君行为中,有一种以“臣闻(之)”和其他“自称+闻(之)”等领起的征引现象,可称之为“闻言”。这些“闻言”大多具有常理性质,均是以第三方权威话语的形式出现,实为贤臣大夫试图通过“重提”礼乐社会中的贵族共识,来建构自身话语的权威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而捍卫礼乐制度的政治表述,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这种征引现象是三代咨议和谏言传统的衍生,根植于施舍聚民、以家代国式的中国早期国家产生方式。虽因时势与说服对象的不同,征引“闻言”会产生不同效果,而且“闻言”呈现出渐次退场的态势,但其价值并非仅限于当时。作为早已存在的公共话语,“闻言”借由贤臣谏君的特殊场域被“重提”与阐述,加之史官在场载录以及后续整理、保存、传播的助力,明确了其作为公共话语的重要价值,进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经典化,获得了恒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0.
张高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26-36
持比事属辞为研究视角,参考《朱子语类·春秋纲领》之论说,以《春秋宗朱辨义》为研究文本,考察张自超《春秋》学之原委,究竟如何宗朱。同时阐述即事可以显义,比事属辞可以观义以及以《经》治《经》,可以“无传而著”诸理念。上述观点,分两节阐说论证:一是“直书示义,予夺俱见”与朱子《春秋》学。拟从“但据直书,而善恶自著”之视角,凸显朱子《春秋》学之主轴,为后半幅论说提供学理依据。二是“据事之实,仍史之文”与《春秋》宗朱。朱子《春秋》学,或语焉不详,未臻完善;或疑似之际,有待辨析。张自超《春秋宗朱辨义》,既述且作,兼顾“宗朱”与“辨义”,往往于前修未密处,后出转精,以建构自成一家之《春秋》诠释学。由此观之,张自超著《春秋宗朱辨义》,堪称朱子《春秋》学之功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