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5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射柳源流考》补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是作者对自撰《射柳源流考》的修正与补充。纠正了原来明万历以后射柳消失的说法 ,认为清代尚存在射柳之俗 ,并对射柳主要盛行于军队 ,起源于古鲜卑等进行了补证 ,同时认为明清时期两种射柳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142.
陶渊明是否愤宋?历来争议不休.《宋书》说陶渊明"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以表示对宋的不满,此说历遭后人反驳.然而,驳倒了"甲子年号"说也并不等于驳倒了"愤宋说".本文在了解西汉扬雄对陶渊明影响的基础上,搜寻《五柳先生传》及"无弦琴"的来历,发现两者均不免要归结到"愤宋"这一问题上去,且有其特定和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3.
在<红楼梦>中,柳湘莲和薛蟠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小说不仅把他们放在了一起进行刻画,而且还通过对他们不打不成交的特殊友情的生动描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真实而自然地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体现出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绝大笔力和娴熟技巧.这种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写人的创作经验,至今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4.
柳贯为元代著名文士,"儒林四杰"之一,其著作《柳待制文集》二十卷自结集以来,经过元、明、清、民国多次刊刻传抄,流传有绪.通过对历代柳贯诗文集版本情况进行梳理考辨,可知诸本均祖于元至正十年刊本,而元刊本现今并无全帙存世,《四部丛刊》影印"艺风堂藏元刊本"实为明永乐四年柳贵递修本,并配抄本而成.  相似文献   
145.
146.
在柳子明90年的生涯里,贯穿着鲜明的民族观、热烈的爱国情怀、探索性的科学观以及表现出的高尚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柳子明的人生体验是近代韩民族一部精神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7.
古代柳文学的民俗文化内蕴及佛经文化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的人格化,起初是与文人的理想企盼联系起来.筑堤防汛的实践体验深化了民间对柳的植物神崇拜,甚或出现了柳神(植物神)与水神(动物神)斗以护民的传说.植柳,不只是为美化环境,亦有实用目的.柳传说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柳文化中的神秘崇拜部分,为柳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而佛教文化的传入为柳崇拜的中国化,起到了难得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8.
汉末名士别传数量众多,重点记述了名士的异行、异能及对名士崇拜之风。它善于选取轶闻趣事,具有明显的虚构色彩,多用细节描写,运用了明显的小说笔法,成为以后志人、志怪小说及史书的重要素材。修史之风的流行,强烈的名士崇拜心理及人物评议之风的兴盛是汉末名士别传盛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9.
《如是观》是否为张大复所作,一直存有异说和争议。笔者在对张大复生平事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张氏剧作的文本细读,发现《如是观》反满抗清的政治取向与张大复侍奉新朝的政治态度不合,《如是观》痛斥入侵的"胡人"和鞭挞里通外国的权奸,眷顾现实的思想内容与张大复剧作有意疏离现实,迷恋宗教灵异现象,称颂"天朝"的题旨蕴涵也并不一致,因此,《如是观》是张大复所作的结论大可怀疑,它有可能是明末人吴玉虹所作。  相似文献   
150.
正如是因缘,唯当感激。从教20多年,从1991年工作后就进行过《如何在幼儿园进行五线谱教学》、《舞谱与幼儿舞蹈教学》等研究,直到2004年主持了江苏省"十五"课题《艺术作品的互动性研究》,一直行走在艺术教育的探索感悟之中,重新审视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发现教师在为幼儿搭建了一座"艺术教育的宝塔",用我们自身对艺术的理解搭建了一座封闭的塔,而且告诉幼儿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