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越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译者文化身份和译者主体性得以彰显。本文通过对莫言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的研究,探讨了葛浩文译者主体性在文本选择、文本解读和翻译过程三方面的显现。在"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译者主体性的和谐发挥将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带来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莫言小说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独特的景观。在他的作品中,死亡是作为生命欲望的对照物而呈现的,死亡是生命的一种承诺方式,表达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喜悦,那些“美丽而庄严的死亡”启导读者领悟死亡的另一重意味。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有着死亡叙述向死悦生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3.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9-65
救亡压倒启蒙是李泽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著名观点,对人文知识界和社会语境产生了重大影响,《红高粱》即是莫言受此影响的重要作品,置于百年现代文学的坐标系中,不难看出《红高粱》关于战争历史的呈现完全迥异于此前军旅文学为读者提供的书写经验,对于农民革命书写中农民英雄,《红高粱》置换了其中的主体性内涵,而在关于人的发现的各种叙事中,《红高粱》以强者的发现在八十年代有效地照应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学源头。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红高粱》与贾平凹的《五魁》是中国当代婚嫁题材小说的两朵奇葩,都讲述了婚嫁仪式的全过程。相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一个表现原始生命力的张扬,一个叩问文化道德压抑下生命欲望的变态。它们都指向人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识的思考,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文化寻根热潮。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殊途同归的命运体现出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伦理道德扼杀人性的思想的批判,肯定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相似文献
5.
许雪姣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2)
莫言在文坛上始终是特立独行的.在小说艺术审美方面似乎很少有作家能像莫言那样坚持新中求奇,摒弃一成不变的创作风格,而这一切在其早期代表作《红高粱家族》里就已经初显端倪.立足于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王国,莫言以他手中的笔打造了《红高粱家族》,异于当时文坛的全新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6.
柏林电影节给了中国电影人两座“金熊”,都被陕西人夺得——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2007年,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2010年2月,柏林再传捷报,王全安的《团圆》夺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一金一银两尊熊,此刻正立在王全安工作室的桌子上。 相似文献
7.
对话是小说表现形式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和分析,可以了解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而一部小说中对话中的某些骂词,更是把小说的人物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体现出了人物的各种不同情感。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应从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本文以莫言小说《红高粱》为例,选用葛浩文英译本进行研究,具体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对话中骂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得出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能更好的将原文本的人物性格传达给目标语读者,并得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类似骂词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9.
一、浓墨重彩绘仪式:从游民抢亲到帝王赏月
从《红高粱》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有一个延续的追求:他总能为自己的主人公设计出种种夸张、强化的仪式,这些仪式都十分新颖强烈,富有表现力。即使是回头看看他担任摄影师的《黄土地》,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人为打造的仪式化场景:那几百人在一起打腰鼓的爆发力段落,那农民戴着柳树枝条帽子跪在地上求雨的场景,都是对陕北农民真实生活情形的强力改变。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从《红高梁》经过《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到了《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影片还有一个明显而有趣的变化:影片中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呈现一个明显的上升曲线。 相似文献
10.
夏季即将来临,很多女士都希望在夏天穿上吊带背心炫耀自已性感迷人的背部,如果你在春节期间因为一时嘴馋吃?很多东西,同时忽略了锻炼,那么现在是为夏天作准备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