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3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4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85篇 |
人才学 | 11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318篇 |
理论方法论 | 43篇 |
综合类 | 678篇 |
社会学 | 51篇 |
统计学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82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83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32.
李光地评注《楚辞》的原因有三:一是对屈原遭遇产生共鸣并为其作品所感;二是不满旧注;三是宣扬儒家清廉节操的需要.此书的主要评注方法是先总后分,既较注重点明章句之间的相承关系、字词章句的比喻义,以及作品艺术特征的分析,也注重在阐发新意的同时兼驳旧说.其评注的不足主要是任意删减《九歌》篇目和一些说解错误. 相似文献
33.
程颐的权变学说是在继承孔孟经权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批判汉儒的经权观而形成的.具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通过批判汉儒"反经合道"的经权互悖说,阐发了"权便是经"的经权同一说,以此消解权术变诈、离经叛道的异端倾向.其二,深刻论述了行权要遵循本体之道、规律之道和伦常之道,概括出权变方法论的原则和规律.其三,全面阐述了行权要"取中"、"时中"和"事中",不能"执中"或"执一",如此才能获得行权的最佳效果.程颐的权变学说对我们深入理解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4.
钟振翔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20-23
董仲舒诠释<春秋>的具体思路是"析辞-解指-本事-原志".其中包括两个层次:以语言分析对文本进行诠释的"析辞-解指",以背景诠释、法则诠释和心理诠释对文本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诠释的"本事-原志".这一"以史释经"的方法将重点放在"经",往往是牺牲了史学的客观性以迁就经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5.
刘坤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
文章分两部分。首先疏释了泰否两卦,指出两卦的主旨乃在于天道循环,顺便也清理了传统《十翼》观点的错误。第二部分简略地论述了们司易》中循环思想在其它卦中的体现,《周易》作者创作这部分卦的时代体验和现实追求以及《周易》创立循环理论的价值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6.
高明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4):48-53
在北宋庆历至熙宁间,经学发生了新变.这种新变主要体现在疑传惑经的盛行和通经致用的取向.刘敞及其《七经小传》是疑传惑经的主要代表,学术风气因之一变.李觏则是通经致用的代表人物,《周礼致太平论》等经学著述与当时的庆历新政桴鼓相应. 相似文献
37.
陈火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5):22-27
庄子用合道的神技来取代技艺,即用道的自然无为来改铸技艺,无为是无为了,但也就没有人为之技艺了,此即“神技无技”。神技不具有技艺的规定性,技艺是目的性有为,神技是自然无为;技艺创造的是第二自然,神技则不害第一自然。神技也不是现实的技艺或其比拟,神技是对人为技艺加以“自然无为化”或“道德理想化”后的虚构,有其神秘性。神技的逻辑结果就是对现世技艺的取消与否定,如“无画之画”、“其钓莫钓”、“无乐之乐”等。神技经后世的理论转化后,实现了与技艺的统一,那时才显现出“无法之法”等艺术创造思想。 相似文献
38.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1)
有宋一代,士人博才勤学,曾巩亦好读百家之书,但在他看来百家之书知偏一方道偏一用,只有儒家经典适天下之用。曾巩作文以六经为本,源于以文明道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儒家经典为师法对象。他认为,六经等儒家经典发明圣人之道,思想玄奥深邃,体大言微,长于叙事,在文法上亦有可借鉴之处。以儒家经典为研习对象,曾巩为文根柢经义,引经据典多出于儒家六经,议论、叙事从容严谨,完备透彻,自有法度,法三代两汉之文,使曾巩自壮其气,获得审美愉悦,其论合于儒道,是为一代名家。 相似文献
39.
互文关联与语言模因的传承相辅相成。在两者的互动中,新的词语表达得以接受并被复制进新文本,促进了语言模因的生衍发展。源于同一语域的茶典籍具有超强的互文性,其共同主题使文本中很多模因呈现复合体状态,形成强势模因,其共核的外缘在不断扩展,展现出茶文化的内涵与发展。以晋代诗文《荈赋》的翻译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追溯唐朝《茶经》中所包含的互文线索,使《荈赋》译文与茶文化模因“共核”保持一致连贯,同时以适当调整其翻译的“外缘”,使模因在英译本这一新宿体中与时俱进,致力于让传统茶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