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15篇 |
理论方法论 | 1篇 |
综合类 | 73篇 |
社会学 | 7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以莫言的经典力作《蛙》为分析对象,通过计划生育前后事件及主要人物的言行,尤其是姑姑、王肝、秦河等人对待爱情、生命的态度,分析和探讨莫言对爱情、生命乃至人性的深刻认识。认为: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爱情和婚姻被传统和现实隐匿,生命的繁衍异变为生殖的膨胀,主人公们也为此付出了沉痛的生命代价和人性代价。 相似文献
33.
鹿鸣昱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44-145
物哀是日本人心中极为重要、根深蒂固的一种审美理念,它代表着日本人对于低沉悲愁、哀婉凄凉的悲剧美的一种追求。《蛙》中的物哀之美藏于字里行间的情景描写,隐于朴实无华的故事叙述之中,其中的哀和美紧扣着日本读者的心弦。若隐若现却又浑然天成的悲剧美成为了引发日本读者共鸣的元素。 相似文献
34.
青蛙美女的婚恋——"神蛙丈夫"故事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继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3):5-10
本文以世界著名民间故事类型"青蛙王子"的中国型式--"神蛙丈夫"为题,运用母题和类型研究法,将其繁多复杂的异文划分为四个类型,并且较为深入地挖掘了该类型故事包含的文化内涵,梳理了它在中国的传承源脉. 相似文献
35.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36.
丛新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40-47
《蛙》中的姑姑创造并供奉泥塑娃娃的行为,属于"认罪"之后的"自我"赎罪方式,是缓解恐惧的一种自我安慰,与所谓的"忏悔"意识相去甚远.具有"忏悔"精神的不是作为计划生育执行者的姑姑,而是提供忏悔契机的收信者杉谷义人和作为"受害者"的剧作家蝌蚪.蝌蚪在计划生育事件中发生的"无罪之罪"的层面上具有"忏悔"意识;但在后续的代孕...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快速驱动对蛙心输出量的影响,探讨疲劳运动后心输出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虎纹蛙为实验材料,采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对蛙心施加一定频率和强度的电驱动,分别记录驱动前后各级后负荷状态下的蛙心输出量.结果:驱动前、后蛙心输出量与后负荷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832和-0.993,P〈0.05),驱动后各级后负荷下蛙心的输出量较驱动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疲劳后的心脏收缩力减弱,克服后负荷的能力下降,是导致心输出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8.
国家伦理是指国家与公民发生相互关系时国家作为伦理的主体应遵循的规范,因而,国家制定的各种制度、政策、道德规范等都是国家伦理的具体体现。而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来说,生命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不容别人肆意剥夺其生存权利,包括生育的自由权等。国家伦理和生命伦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与冲突。莫言的《蛙》就是通过姑姑这一文学形象,揭示出在国家伦理和生命伦理较量过程中因为个人的选择而承受的灵魂畸变和精神煎熬,表达了莫言对既往历史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39.
40.
李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4)
经过将近10年的本土化发展,中国环境新闻学虽然建构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但在本土化过程中却历经着学科边界不清、理论建构不充分、尤其在环境新闻报道中凸显"运动式"激情报道等阵痛,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环境新闻报道正经历着"温水煮青蛙"的过程.报道理念的模糊、报道方式的单一、报道内容的简单化、报道性质的负面性都不利于中国环境新闻学科的建构和发展,本文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出发试分析在当下制约环境新闻报道的因素与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