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8篇
社会学   1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分寸感     
分寸,意指说话或者做事的适当标准或尺度。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横死眼,不识好人,招祸口,不知分寸,正是用了这个意思。有自知之明成为了当下宝贵的品质之一,约摸也是说分寸这一回事。重要的是认清自己j不然不知分寸,便要说过分的话,做过分的事。  相似文献   
42.
<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西苗族鼓舞,它承载着湘西苗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尽管湘西苗族鼓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文化价值有所下降。因此,主要对湘西苗族鼓舞在群体性表演中身体语言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出湘西苗族鼓舞在群体性表演身体语言的建议,为促进湘西苗族鼓舞的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3.
散木 《源流》2011,(1):73-77
一新近阅读《老照片》第38辑,见章乃器公子章立凡的文章中有一节‘文革’权贵,巧取豪夺,列有文革后北京文物局退还的章乃器文物被劫掠的  相似文献   
44.
崔莺莺、杜丽娘、王娇娘均为中国古典戏剧中悖逆传统礼教、执着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三者在身份地位、容貌教养、恋爱对象、爱情受阻上有其相似性,但在感情萌生、示爱方式、情感阻力、爱情实现上又存在诸多差异之处,她们的爱情观念与爱情心理也由元代的郎才女貌发展为晚明的反理倡欲再发展为明末的知己之爱,其衍变体现了进步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5.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著名的中西两大爱情戏剧。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 ,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两部戏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 ,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6.
《西厢记》历来就被看成是中国古典戏剧中反映女性意识觉醒、大胆追求爱情的典型爱情剧,但在父权宗法制度控制下的古代中国,替女性张目的《西厢记》仍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男权视角的烙印。本文从《西厢记》的人物形象、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其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7.
元代爱情婚姻类杂剧在男女主人公之间形成了一见钟情的恋爱模式。这种爱情模式的出现与封建礼教文化严厉压制人性有着密切关联。封建礼教只能禁锢人的行动自由,却无法约束其正常生理发育与渴望自由的欲望的产生。另外,一些文化意象的频繁出现也有着其自身的象征意义,值得玩味;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也是一见钟情模式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8.
分所在处、终到处、始发处、方向、经由五类对《西厢记》中处所方向类介词进行穷尽性分析。发现旧的介词渐渐没落,新的介词渐渐兴起,与原来的多功能介词并驾齐驱。某些介词渐居主导,这些都反映了汉语介词数量日益增多和分工日益细密的趋势。  相似文献   
49.
16世纪初年,朝鲜文人(李朝时期)已经知道著名元杂剧《西厢记》。到了18世纪,文人们对《西厢记》故事已非常熟悉。韩国收藏的《西厢记》的汉文本和韩文本很多。朝鲜文人对《西厢记》的评价褒贬不一,贬之者视如灾书,褒之者奉为奇书。不少文人对《西厢记》作了深入的研究。除了派往中国的使臣和历代少数留学生及书商,大多数朝鲜文人没有机会观看中国的戏曲演出,所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多数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因此对中国戏曲的理解难免会有错误。他们始终将《西厢记》当作案头文学来阅读。《西厢记》曾对朝鲜的文体文风产生过影响,一些文人还模仿它写了一些作品如汉文演本《东厢记》、汉文小说《春香传》等。  相似文献   
50.
我国经典名剧《西厢记》从古到今,出现了诸多版本。“董西厢”是第一部彻底改变《会真记》主题命运的文学作品,“王西厢”则将“西厢”故事推上古代文学艺术巅峰,而“石西厢”的成功在于继承和发扬了董、王《西厢记》具有的、而我国戏曲史上较少自觉到的戏剧意识,完善了我国戏曲从抒情诗向现代戏剧的转变。从《会真记》到“董西厢”到“王西厢”再到“石西厢”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西厢”故事从传奇逐步过渡到戏曲的过程,是我国戏曲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我国戏曲文学的戏剧意识从自发到自觉、逐渐被唤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