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98篇
社会学   1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罗冠华 《社科纵横》2012,(4):99-100
《西厢记》折子戏改本在故事情节、音乐形式、科诨宾白、人物形象和结构体制上进行了改写。内容的改变导致改本的体制从全本变为折子戏。改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舞台表演和观众接受。  相似文献   
82.
张莺 《山西老年》2011,(6):48-49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市境内的峨眉塬头。这里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相似文献   
83.
藏于我国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傅斯年图书馆的《西厢记怡情新曲》(精钞本),是顺治十三年(1656)金圣叹之《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改编本,成书于雍正十一年八月西域军营一个匿名文人之手,嘉庆十七年(1812)八月十五日被收入京城书坊二径堂,1922年前后流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后来随所迁到我国台湾省。《西厢记怡情新曲》是以广义俗曲类西调儿为主而创作的戏曲孤本,狭义[西调儿]为主曲的套曲数量最多,[正调小曲]类之单曲出现频率最高;是用来放眉畅怀的案头赏玩之本,而非剧坛演出底本。它为后人保存了清初许多俗曲的具体文辞格律样式与曲牌联套歌唱形式,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4.
从音乐体制、结构等方面来证明变文、南戏、诸宫调、元杂剧等存在继承关系的大有人在,但从词汇运用的角度来考证的实属罕见,文章通过考察几则词义的时代性来论证曲文语言运用的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85.
师斌 《民族论坛》2005,(3):45-45
记得小的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版的《西厢记》,因为小,所以并不大在意写了什么,只记住了那些色彩鲜艳的画:崔莺莺人面桃花、雍容大方;张生则是素衣白面、纤瘦红唇。很长时间里,它们就是我心目中典型的才子佳人形象。后来,知道了这是一部著名的戏曲,再后来,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普救寺,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永济。  相似文献   
86.
《西厢记》中的老夫人历来被视为封建保守的负面人物。她专制,封建,她为维系封建家族的门面荣耀不择手段的拆散女儿莺莺的婚姻。但本文试图从另一角度去剖析老夫人的形象。老夫人虽然是封建礼教的卫道者,有着根深蒂固的门第等级婚姻观念,但仍不失大家长者的风范。即使赖婚不许,也对张生的救命之恩不计钱财以另种方式进行报答。对于莺莺,更有着仁爱宽厚的慈母之心。  相似文献   
87.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和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两部名著都体现了封建婚姻制度与自由恋爱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都是大团圆结局,但是两者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体现了科举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88.
《红楼梦》为何"只存八十回"?对此一直是众说纷纭。我认为这是乾隆大兴"文字狱"的恶果之一。是乾隆的"文字狱"破坏了《红楼梦》的完整。但"砍掉"八十回之后的文字,最终还是曹雪芹本人做出的抉择。不过,曹雪芹不愧是文章高手,即使"砍掉"八十回之后的文字,八十回本的《红楼梦》仍不失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相似文献   
89.
才子佳人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理想的婚姻观念,这类故事中的主角类型有高度的相似性。《西厢记》是才子佳人故事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传统才子佳人的婚姻观念,但是在此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发展。作者在传统的"才子佳人"的世俗婚姻观中注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忠贞互爱的新婚姻观。理想爱情的描写赋予了《西厢记》巨大的思想魅力,使它成为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90.
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作者在西厢故事改编中创造性笔法的运用,尤其是对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人物形象的重塑上,作者根据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凸凹人物性格,重塑人物形象,与<莺莺传>迥异,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同中见异.表现了王实甫高超的改编技巧和创造性笔法,为中外文学人物画廊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