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1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1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57篇 |
理论方法论 | 6篇 |
综合类 | 108篇 |
社会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8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周铭文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109-110
鲁迅的《野草》以浓郁的象征手法展示了一个个奇异的意象。在这些意象中记录着鲁迅心灵的奥秘,折射着他丰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落尽了叶子的枣树,还是那彷徨于无地的影,都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蕴含着鲁迅生命中所体验到的寂寞感、虚无感以及荒诞感等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2.
齐宏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49-54
鲁迅本人深受基督教观念的影响,他《野草》中的哲学思想有基督教因素。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从鲁迅对耶稣形象重塑角度来看鲁迅的描述与《圣经》记载的似与不似;二看鲁迅对地狱的想象和对语言遭扭曲现象的考察背后的基督教因素;三是分析“过客”哲学与天国哲学乃至基督教“过客”精神的关联;四是论述《野草》反抗绝望后重回信、望、爱这些神圣价值之思路及其与基督教观念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探讨,可加深对《野草》哲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张琪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2)
在英帝国南部非洲殖民地艰难谋生的白人后裔迪克,为了摆脱穷困处境及流散情结而不断抗争,试图重构自我.然而,在异质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他无法平衡冲突,身份认同危机四伏:白人身份逐渐疏离、农场主身份日益迷失、男权身份逐步模糊.在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迪克找不到自己的文化母体,而身份疆界的模糊使他无论身处何方,都位于边缘的位置,变成了一个无可皈依的精神“流亡者”. 相似文献
14.
《我的失恋》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惟一分行抒写的诗篇.因其副标题是"拟古的新打油诗",一直以来都把它当作一首小小的讽刺诗而排斥在"真正的诗"之外.本文要说明的是,这首诗鲁迅采用了自嘲、戏谑的外在讽刺方式,掩盖其内心彷徨、苦闷、焦虑的复杂感情.在幽默、夸张和戏谑中,同自己恋爱中的彷徨、苦闷、焦虑和自卑感捣乱,从而也消解了鲁迅的彷徨、苦闷、焦虑和自卑感.其实,这是一首真正的爱情诗. 相似文献
15.
张典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15-20
《野草》体现了鲁迅的多元文化精神,这些多元文化精神相互之间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这种复杂性是《野草》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笔者尝试借鉴尼采的谱系学方法解析《野草》,认为:在《野草》中,鲁迅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的对立,他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同时又很西化,他按照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各自的特点来接受它们,以至形成了独特的"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16.
张典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3)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关于鲁迅《野草》的几个意象的解析(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野草》文本的象征性及其内涵的繁复沉厚、歧义丛生 ,因此出现了诸多对它的误读误解。剥离并澄清这些附加在《野草》和鲁迅身上的观念 ,对于准确地整体地认识其思想趋向 ,进而全面地揭示、把握鲁迅的心理———精神结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