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3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1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72篇 |
理论方法论 | 10篇 |
综合类 | 194篇 |
社会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我在霞村的时候》及四五十年代的文艺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樱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2):51-54
以丁玲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及其引起的文艺论争为引, 梳理出40 年代延安文学至50年代后期的整个文学发展的脉络。并结合她于同时期发表的另外两部作品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以及文学评论, 进一步探讨当时文艺界最为敏感的议题--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认同的二元对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及女性个体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32.
王艳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3)
"小资产阶级倾向"是革命文学意识形态对作家创作内容和风格的一种批判性的界定,实质上是指与革命文学的叙述规范相悖的某些叙述内容和风格。本文将结合丁玲的部分作品以及当时对这些作品的评论文章,来具体分析"小资产阶级倾向"的内涵以及它被提出的原因、背景,从而更好的认识这一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3.
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钱文贵是丁玲塑造的典型的地主形象,但他的土地其实并不多.钱文贵之所以成为土改中的头号斗争对象并不因为他是地主,而因为他是群众痛恨的乡村恶霸.小说表面上是写土改中的阶级斗争,实质上却讲了一个惩恶扬善的故事.正是通过斗争钱文贵这样一个众矢之敌,革命终于把群众发动起来,从而有效地整合了乡村资源,为最终赢得胜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4.
延安文学在我国现代文学史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有它独特的一面.而女性书写在整个延安文学中都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延安时期的女性书写主要是从女性立场,对延安时期文学的另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135.
从"性别"到"政治"--论丁玲早期小说创作思维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科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4):81-85
丁玲以鲜明的"女性立场"登上文坛,她的"性别"意识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重要标志。她并非意在单纯讲述现代女性的性与爱,她对现代女性内心矛盾的深度发掘,是为了要替这个社会把脉。丁玲借助"性别立场"突入到"性别政治",进而导致左翼时期丁玲的政治态度、人生信仰的根本性转变,并成为当时著名的左翼文坛勇敢的探索者。 相似文献
136.
尽管王震同志生前一贯反对宣传他个人,但作为人民军队杰出的将领,他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英勇善战、出奇制胜的传奇般英雄战绩,却早就不胫而走,一次又一次声播海内外。在和平建设时期,作为国家农垦和交通大军的卓越指挥员以及国 相似文献
137.
樊会芹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丁玲的创作,就是通过对女性心路的言说来书写自己的情感之路.不管是早期的"激情言说",还是后期的"默默倾诉",都是她的女性意识在社会挤压之下的情感流露.本文就是从丁玲女性情感的曲折发展对她文本中的女性化写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8.
杨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6)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传世名作,也是丁玲深入思考女性命运的文本记录.作者根据现实和历史对女性的扭曲及误读造成的伤害,深刻反省女性解放道路上的主观及客观阻碍因素,第一次实现了女性使用独立视角认识自身和他者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39.
140.
在“政治无意识”批评视阈下,丁玲作品独特的地方也许正在于她对政治影响所作的反应如何在她的作品里显示出来.丁玲在处理这些紧张关系时所作的各种不同或程度不等的尝试或探索,既是其创作复杂性的缘由,也是其作品重要性的根由所在.“政治无意识”批评视阈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丁玲文本世界所蕴涵的历史和意识形态的错综关系,可以突破“纯文学”的偏执诉求,在一种“历史化”的运作中开启丁玲研究的一个新维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