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138篇
社会学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道、儒、释三教伦理观念的结构-功能互补性,乃是“三教合一”之最重要根源。三教在人生观、审美观、生命价值观、修身论、伦理理想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互不可代的重要互补关系,这就是儒、释、道相黜相成而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支柱的思想基础。只有从儒、道、释伦理的结构互补性,分析三教思想的各自结构,才能在三教关系研究中,得出合乎历史逻辑和思想本质的结论。尤其从道教伦理的历史变迁进程考察三教伦理的互补结构,可以论证三教合一的思想结构根源  相似文献   
62.
课程思政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中职“三教”改革的应有之义。“三教”改革从育人主体、育人载体及育人方式等方面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路径与方式,使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当前,中职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全面推进中职学校教师、教材、教法、评价等四方面立体化改革,以期探寻适合中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促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3.
魏晋南北朝时期,太一信仰在民间流传甚广。通过考察魏晋南北朝郊庙歌辞,发现太一分别在宋、梁、陈国家祀典中占据重要位置。晋时,太一为六十二神之一,不复汉时尊崇。刘宋统治者宣扬其刘汉后裔的正统身份,追溯西汉以太一为至上神的神权体系而加以改造,通过以“太一”名“天”、尊“太一”为至上神,证明其政权的合理性。萧梁时期,将“太一”作为北极星名写入郊祀歌,并以之为至高神居所,是梁武帝出于弥合三教差异、建立国家层面统一的信仰体系的目的,结合社会各阶层太一信仰情况做出的调和之举。南陈承继梁代对太一的神位设定。太一的衰败、复起与其时政权的频繁更迭、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4.
《弘明集》首篇《牟子理惑论》中出现的老子,有三种形式,一是称引《老子》中的话语,二是称述老子名氏和著述以代表其学说,三是讲到老子的外在形象。在称引《老子》话语的内容上,其中有关于老子“道”、“无为”思想的借用,来解说佛教存在的价值;还有从道家生命哲学及生死观的角度,说明佛老的相通及其与道教养生术的差别。从《牟子理惑论》本身来看,道家老子的学说在其中就成为既值得继续弘扬,又可以与外来传入的佛教共存,当然也还有儒家孔子所代表的思想学说,三教共存乃至三教合一就成为其突出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65.
《广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律宗创始人道宣编撰的一部重要佛教文献资料集,其内容涉及佛教思想、儒释道三教关系、佛教与世俗观念之关系等诸多内容。就该书的编撰体例而言,十大类目显示出其在结构上的有序性、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反映出道宣编撰该书时的所具有的学术思想。同时,从该书的编撰及结构安排上来看,可以反映出道宣本人所具有的佛教伦理思想,即对修行者在主体价值观上的劝信皈依、在行为规范上的止恶修善和人文导向上的慈悲济度等等,从主体自身、行为和取向等三个方面集中展示了道宣对佛教伦理思想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66.
曹瑞娟 《殷都学刊》2010,31(3):116-120
"怀才不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这一主题在唐代士人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遇"现象的出现,与社会政治制度和用人政策有关,也与士人信奉儒家用世哲学,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我胸襟抱负密切相关。作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三大支柱的儒、释、道三教发展至宋代,呈现出融合之势,对宋代文人的思想结构、文化性格和处世心态造成了很大影响,进而使其作品中的"怀才不遇"主题大为淡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7.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高职院校发展急需解决的课题,而“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该研究从“1+X”证书制度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出发,分析“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现状,通过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开发多元化新型教材、贯彻落实“做中学”理念及引企入校共同培育高职人才,深入推动高职院校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技双修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8.
张春茂 《东岳论丛》2019,40(11):112-119
三教并举为特征的隋唐时代,佛、道二教彰显出极大的影响力,以致遮蔽了儒学的光芒。历来治隋唐思想史者多以佛学为重点,对此时期儒学的发展有所忽略,研究成果较为欠缺。但是事实上此时期的儒学有其自身特征,且从文中子"三教可一"说到韩昌黎"传道"说,构成了应对佛、道二教的儒学自身发展脉络。外之则与隋唐政治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内之则表明了从经学向子学过渡以及理论化趋向的儒学新形态的萌生。  相似文献   
69.
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教融合与渗透的趋势贯穿于各个时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间的三教信仰.明清时期三教信仰在社会上极为盛行,在各地修建了大量的三教堂作为祭祀的场所,对社会影响颇深.由于三教信仰与传统的儒家独尊思想产生了矛盾,因此国家通过强制力对其进行干预.本文通过对明清山西三教堂的梳理,论述了三教信仰中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冲突与协调.进一步突出了民间信仰的特色.  相似文献   
70.
武怀军 《中州学刊》2001,(2):103-106
耶律铸的辞赋创作以五十岁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表现出来的儒家思想比较浓厚,后期则以释道思想为主,释道思想给他的赋作带来了鲜明的艺术特色.耶律铸赋作中的三教混杂交错是元初社会文化风气的产物,也与其家学有一定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