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9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24篇
管理学   188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191篇
人才学   45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1631篇
理论方法论   246篇
综合类   2630篇
社会学   219篇
统计学   6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346篇
  2011年   373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395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57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敬爱的父亲马元先生离开我们已36年,可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道德文章,对地方公益的关心,对国家对家乡的热爱,对回族历史,特别是杜文秀革命史实的孜孜追求和贡献,成为我们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相似文献   
95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布罗代尔注重长时段趋势的总体史日益遭到西方历史学界的批评和质疑,引发了西方史学的转型。年鉴学派第三代历史学家也跻身于这场转型之中,聚焦于历史人类学、心态史和微观史学三个方面。本文以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的名著《蒙塔尤》为例,具体展现了年鉴学派与西方史学转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3.
莫世祥教授的力作《中山革命在香港(1895-)①》即将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这是向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一份厚礼.作者在前言中有一段话:“对于孙中山在世期间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中国内地的历史著作曾经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区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954.
从1936年到1946年,欧美国家记者掀起两次访问"红色中国"的高潮。国民党统治者对"红色中国"的封锁,激发了西方记者探访"红色中国"的热情。共产党展示给来访者开放宽容的形象,向西方人士宣扬推崇民主自由的理念,以及对西方国家友好、开放的姿态,让西方来访者产生好感,西方人士因此大力宣传"红色中国"。  相似文献   
955.
陕北历史文化暨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13-14日在延安大学召开并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共一百余人,提交会议论文约70篇。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交流陕北历史文化的相关课题,标志着"陕北"开始真正成为区域史研究的完整对象。本次研讨会的一个亮点是高校的学者们与陕北各地的草根专家们既展示了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真正开始了相互交流和切磋,标志着陕北历史文化研究在整合研究力量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956.
地方志是记载一定时空内一个方面或各个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其中的方言材料是研究古代汉语方言的重要资料之一,据此可以回溯现代汉语方言的历史。本文选取宋代以来几部重要的江浙地方志,简要考察其中的吴语方音现象。考察时,一方面结合其他文献,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吴方言。  相似文献   
957.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是中国国内最早从事专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机构之一,并在中国古代冶金史学术研究中做出了一系列杰出贡献。文章通过对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早期创建人之一——孙淑云教授的访谈①,回溯了该所早期创建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958.
"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三个源头在河南,和黄帝故里(《归藏》易源头)可以合称为"易"的四大地望。"易学"是传统学术的重要部分,其发展和完善的几个高峰,都发生于河南。历史上,活跃在河南的学者对易学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离开河南,就没有"易学史"可言。要弘扬易学文化,河南积淀有历史文化的前提和优势,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959.
“以史释诗”是一种用“史”的眼光将诗与史结合起来,对诗作史的解读与还原,以求回归诗歌创作“原生态”,回归诗章“本义”(meaning)与诗人“本意”(intention)的诗注方法。这种方法,一方面开启了诗的历史化解读,另一方面阐释重心由“诗章之义”转向“诗人之志”,诗人的背景资讯备受瞩目。说诗者在对诗人背景资讯的瞩目与对话中,达到对诗歌的深刻理解与深度阐释,“以史释诗”的有效性大为彰显。然而,背景史料是一把双刃剑,当它与文本信息交互不一时,便又造成了对文本阅读与理解的障碍,“以史释诗”的局限性由此呈现。故说诗者在诗歌阐释活动中不可拘泥于背景阐释,宜多途径对话,多途径阐释。  相似文献   
960.
明清"大风吹来女人"故事有多种类型,可分为大风为某家幸运地送来远方女子,女性为大风飘远有惊无险,因风刮来女人生出事端,以及叙说大风飘人过程等,还被有意识地赋予伦理意义。母题神秘化倾向在于,帝王贵人吉运天佑,风神形象的小说展演,对秘密社会活动乃至应对天灾施加影响,还为神怪小说借重。明清时期对山林滥伐,围湖造田,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北方大风频繁。大风吹女母题,偏重对普通人命运尤其女性遭遇的关心,具有难得的生态文化反思价值。古人并未意识到许多风灾实际上正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预警,总是宣扬在无可抵御的自然力面前的侥幸。不能仅从理想期盼的合理性着眼,而要看到侥幸后面的危机。这正是母题给予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