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48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75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21.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处在变化与发展之中,总的趋势就是一个不断走向中国化的过程,其中从唐末至北宋则是这个过程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它实现了佛教中国化所必然要经过的由世外到世俗、理论到实践、独立到融合、僧侣到居士、上层到民间的一系列根本的转向,并由此奠定了中国佛教以后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322.
在拜占庭帝国由兴盛到衰落的千年历史中,世俗音乐始终是人们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了教会及其基督教作家的严厉打击和尖刻的批评,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音乐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衍生下来,在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光彩夺目的印记。  相似文献   
323.
神圣是宗教的核心,没有这种东西,宗教就不再成其为宗教。神圣是超经验、超世俗的存在,它是超越了有限的语言和形象的无限。但人们还是力图通过有限的、世俗的方式作为中介来体验神圣,认识神圣,甚至达到神圣,这些中介也就是神圣的自我表证。如果没有神圣的这种自我表证,人们对神圣将会一无所知。神圣与世俗的内在张力,决定了人们不可能通过世俗的中介认识真实的神圣,这就是神圣与世俗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324.
随着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及其改编电影版的成功,再加上《饥饿游戏》系列、《暮光之城》系列的卖座,青少年题材的科幻或魔幻类作品成为了当下好莱坞电影的一种潮流,包括前不久刚在内地上映的科幻片《分歧者》等。而刚刚上映的这部《移动迷宫》也属于这个行列的一员,只不过较之电影版的《饥饿游戏》或《分歧者》(都是指第一集)来说,《移动迷宫》更像是一个寓言式的预告片。  相似文献   
325.
世俗的安慰     
阔别15年后,再次与学生小李相逢,他已成为一名厨师。难以置信,当年调皮捣蛋、坐立不宁的顽童,如今已事业有成。小李道出了一个让我惊讶的往事:“当年小学毕业时,老师说了很多话鼓励我要努力,且送我一台收音机帮我静心,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一点点改变了我的性情,收心、安稳,懂得上进。”  相似文献   
326.
故乡酒事     
龙玉纯 《老人世界》2011,(12):36-37
也许是远离都市地处大山之中的缘故,我那位于雪峰山余脉半山腰的山村故乡,至今还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保持着一份未被世俗风气污染的纯洁,虽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界还有些距离,然而勤劳善良、慷慨仗义、乐于助人、热情好客之风蔚然常存,尤其是古诗中所描述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之景象,在这里还是司空见惯,非常自然。  相似文献   
327.
程波涛 《阅江学刊》2010,(5):106-111
宋代人物画创作中出现了明显的向世俗题材拓殖的现象,促成了风俗画的大量出现。尘世百态、民俗事象成为当时风俗画中常见的描绘题材,这类绘画创作在取材、立意和表现方法上充满世俗趣味,在人物画发展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风俗画与院体画、文人画等一起,共同构筑了宋代绘画的整体风貌,从而也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宋代人物画创作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328.
李玉的《观音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从第五代导演对历史文化进行清理和第六代导演对当下社会、政治、人情关照的视域里超拔出来,镜头从世俗的坚硬外表切入,探进生命的深渊进行超越式书写。它把电影的现实关怀拔升到叩问个体终极命运的高度,表达了生命的无常感和悲怆感,这使《观音山》在中国电影中具有超凡脱俗的品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者电影"。  相似文献   
329.
在莎士比亚早期的抒情诗和喜剧中 ,古希腊式的爱欲冲动与个性自由、基督教式的节制忍耐与仁慈博爱 ,水乳交融 ,基督教文化在剔除了极端的禁欲主义成分后显示出自然人性的活泼与亮丽。早期历史剧在肯定人的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 ,又仰望上帝的恩典 ,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中期的悲剧一方面描绘了“恶欲践踏仁厚”的现实 ,另一方面又以宽厚、仁慈、博爱作为映照是非善恶之明镜 ,在道义上鞭挞邪恶。晚期的传奇剧更是在仁慈、宽厚、节制、博爱等基督式的宽广与深沉中表现了对人类的理想与希望。莎士比亚的创作集中表现了世俗人本传统与宗教人本传统的融合 ,其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比以往我国学界所理解的要丰富得多。莎士比亚的创作把中世纪时代的“旧人”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新人”融为了一体。  相似文献   
330.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旅游人类学研究在西方历经 4 0年的发展 ,形成了多种理论、观点 ,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目的地社会、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等不同视角出发 ,分别形成旅游是一种涵化和发展的形式、旅游是一种现代世俗仪式、旅游是一种上层建筑等不同观点。本文试从这三个不同视角入手 ,对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发展作一简要述评 ,希望对刚刚起步的国内旅游人类学研究能有一点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