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3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35篇
理论方法论   142篇
综合类   1290篇
社会学   81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阳明心学及泰州学派的理论学说促成了儒学平民化思潮的盛行,身处这一文化背景下的明代通俗小说家也通过自己的小说创作加入到儒学平民化的时代潮流中去,这从其小说内容题材、创作目的及艺术趣味上即可看出。明代通俗小说家还对王阳明及泰州学派推崇的作为儒学平民化途径之一的圣谕宣讲予以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62.
何为"明文正宗",历来争讼纷然,清初尤剧。黄宗羲"明文正宗"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批评观念。黄宗羲鼓吹浙东文统,他将归有光与震川后派娄坚、唐时升、钱谦益、顾大韶、张大复、艾南英列入"明文正宗",又提出一些批评看法,值得详作剖析。自明嘉靖起,以震川一派为代表的吴中文统与浙东文统多有交叉融合。黄宗羲与震川一派论文相合有五:根柢"六经";参之以史;不染七子复古习气;非八股时文样式;"一往情深"。黄宗羲与震川一派不相合有四:不满震川一派经史研讨之功稍疏;独尊阳明之学与阳明之文;论文不离浙东学统;批评震川后派摹仿熙甫文法。相合五条可见其相近的"明文正宗"评价标准,不合四条体现了黄宗羲独特的明文批评理论。黄宗羲之说虽有历史与地域局限性,但足可概观一代文章大端,对清代文章主流风格的演变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3.
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他更多地依恋于传统,其创作表现出传统美的特色.其创作风格的独特性以及相对于新感觉派所表现出的游离性,还有他不承认自己是新感觉派作家等等,都表现出他与日本新感觉派"异端"分子川端康成的类同,且其创作明显受到川端康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65.
词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晚宋以来词乐逐渐失传,因此,讲求文乐相和的格律派词人的作品是后人了解词律特征的必由之径。在各种词谱总结、标识的平仄格律之外,严谨的词家更是注意词律的细节,在模仿与创作中总结出了不少潜在规则,并约定俗成地遵守着。《齐天乐》是历代声律派词人偏爱的词牌,我们可以以此调为例,总结其在宋代如何定型,考察其在清代直至民国的承袭与演进,以探求词律潜在规则的存在与原因,从而尝试声律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6.
仅保存在藏文大藏经中的<思择炎>是目前所知最早系统介绍并批判胜论派思想体系的佛教文献.<思择炎>第七<入抉择胜论之真实品>"序论"和"前分所破"分别详细介绍了胜论派的解脱理论,"后分能破"则一一破斥了"前分所破"提出的解脱观.对清辩论师所传之胜论派解脱思想,尤其是"后分能破"对其的批判进行深入分析解读,探究5~6世纪胜论哲学的发展潮流及其与佛教的论争,可更加系统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67.
陆敏珍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24-130,159
郑伯熊是叶适所构建的永嘉学派传人之一,并自此开始成为历代永嘉之学传承谱系中的关键人物。人们很少去追问这一历史人物是否足以符合学派谱系的构建需求。为了理解叶适之所以要标举郑伯熊这样一个人物,我们需要通过叶适来观察郑伯熊,以此体会叶适构建该人物时的依据与想法。叶适在叙述郑伯熊时所预构的人物类型、后人对郑伯熊的师承与个人行为有意识地进行地方化确认,以及叶适所提炼出的郑伯熊的思想主旨,最终使其成为永嘉学派人物传承谱系中的重要一员。同时,区域性学派构建中所包含着的地方认同和价值偏向也定义出了永嘉学派。  相似文献   
68.
冯友兰与胡适是现代中国哲坛一对相映成趣的人物。冯原是胡的弟子,但成为同行之后,二者逐步交恶。抗战前,二者在中哲史研究中已形成了明显的对峙。就思想史上的意义言,胡远胜于冯;但在具体的哲学问题的阐释上,冯则更胜一筹。抗战爆发后,二人政治倾向的差异日渐公开化,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总体而言,冯是相对专业的经院派学人,胡是富有社会关怀的公共知识分子。冯有着传统儒生的"为帝王师"的传习;胡虽与国民党决策层深有渊源,但始终未改其追求民主自由的现代意识,这或许更吻合于现代国际的发展潮流。冯的知识结构颇有现代质素,但信仰和价值取向则较为传统,而胡是一个新派的知识分子,是思想界一个温和的"革命者"。情势变迁,二人都经历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其文化人格的转型非常困难。尽管他们在知识界都是深有根基的大佬,然对于强势的政治权威而言,他们都是弱势者,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也都面临各自的困难。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在现代民国知识界具有普遍性;他们中晚年的人生际遇,在上世纪中国,也不无典型性。  相似文献   
69.
伴随着徽商的崛起和七子派文学思想的传入,长期闭塞保守的徽州区域于嘉靖、万历、崇祯朝掀起三次文学复古浪潮。它们虽是席卷全国、浩荡持久的前后七子派和复社、几社文学复古运动的余响和尾声,徽州文人却能借势发力,在修正完善复古理论、扩大复古影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迎来本土文学的盛世。由于主将汪道昆离世和政局恶化,盛行百年的明代徽州文学复古思潮于万历后期逐渐衰微,骨干成员思想转向呈多元化态势。明代徽州文学复古思潮的盛衰消长鲜明地折射出时代文艺思潮的演变与转向轨迹,在区域文化史和明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0.
易小亮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4):83-84,97
本文指出言情小说中缠绵悱恻的感性故事背后浸透着理性色彩,且在内容上含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性,提倡个性解放,渗透反帝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