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7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75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2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509篇
社会学   140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今天是2008年4月11日,我一大早就起床了,因为今天我要走着去学校!再看我老爸,身上不见了笔挺的西装,而是换上了一身  相似文献   
22.
正2013年7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冯金忠、陈瑞青所著《河北古代少数民族史》,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河北古代少数民族史专著。全书共六章三十二节,体例得当,资料翔实,文约事丰,以时间为经、族别为纬记述了河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变迁演变的历史轨迹,对  相似文献   
23.
本文将唐代河朔三镇的割据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就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4.
东京与香港时期是萧红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两个高峰期,而关于思乡主题的创作也成为她在这两个时期内最为成功的文学选择。本是同一文学主题的创作,表面上看都是作家当时为排遣寂寞、寻求精神寄托而做出的努力;但实质上,不同时期的创作却因作家在两地截然不一的心境而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25.
起源于古代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的七夕节蕴含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观、道德观和婚恋观,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民众意识的作用,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对中国妇女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经济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6.
李榆 《今日南国》2007,(16):35-36
从浪漫的冰上求婚、正在筹划中的冰雪婚礼,到如今在深圳创业,变身金牌教练,花样滑冰界的领军人物申雪、赵宏博的出现总能产生轰动效应。近日,他们以评委的身份双双出现在"明星大练冰"总决赛现场。  相似文献   
27.
今年的“六一”节,学校不开庆祝会,要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庆祝。班会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我的节日我做主”,把主动权交给了全体同学。  相似文献   
28.
节事活动旅游公共服务第三部门供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部门以其显著的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以及灵活性等特点,显示在节事活动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中,比政府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灵活多变等优势,成为参与节事活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解决公众旅游公共服务需求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供给机制.第三部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节事活动旅游公共服务政府供给数量的不足和弥补旅游公共服务企业供给方面的缺陷,但其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可以从加强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培养社会公民的公益服务意识、发展民间旅游公益组织、拓宽筹资渠道等方面加强旅游公共服务的第三部门参与供给.  相似文献   
29.
东京作为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士人以艺术为媒介进行交游的文化空间。通过日常的交游和雅集活动,苏轼、范镇、王诜、黄庭坚等不同身份、家世背景的人在东京不同方位的住宅、庭园、寺观等文化空间里经常饮酒、诗画酬唱、相互品评,形成一个相对松散和稳固的交游圈,实现彼此的身份和文化认同,表现出"崇雅黜俗"的审美趣味,共同营造富有时空特色的社会文化氛围。这种审美区隔传达了当时新兴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自我身份认同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也与儒、道、禅思想的渗透有关,对其后的文人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0.
拓宽历史的视野,从革命节日的角度关注辛亥革命这一历史巨变中受众与参与者的心态与言论,可更加增进我们研究积累的新思路。聚焦当年的革命心态与革命情结,透过革命党举行纪念会以凝聚人心、煽动排满情绪等细节来考察革命知识如何被制作,在不同群体与空间中如何流动,此前似乎关注不多。本文期待以东京《民报》纪元节庆祝大会及其反响为例,深入展示革命知识的流动情景与受众的反应。这其中既有革命领袖的魅力与鼓动,更有众声喧哗的受众反响,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近距离观察革命者与革命集会的契机,进而深化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