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10篇
劳动科学   18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44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541篇
理论方法论   205篇
综合类   844篇
社会学   151篇
统计学   4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反作用于生活。东北秧歌脱胎于原始歌舞,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其功能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初以前主要是“娱神”、“娱上”,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是“娱人”、“娱己”。  相似文献   
872.
历史的发展总是波澜壮阔、浩瀚磅礴,只有审时度势、顺势而发,才能急流勇进,跃上历史的潮头。从2003年到今天,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走过十年。十年间,这座百年港城以对历史机遇的敏锐把握、对历史定位的科学认知、对历史使命的坚定践行,实现了城市发展史上又一次新的腾跃。这一腾跃,关乎大连未来;这一腾跃,关乎东北振兴;这一腾跃,关乎世界航运新格局。  相似文献   
873.
刘慧敏 《学术交流》2013,(2):183-186
对萨满文化中"跳神"场景的描述成为现代东北作家群小说中的一种叙事常态,并始终缠绕着两种叙事态度和叙事策略:一方面,将"跳神"场景作为东北独特地域文化的一种表征,在对"跳神"场景的细节放大中掺杂了个体的文化记忆、地域文化历史积淀和区域文化模式;另一方面,将"跳神"行为作为复杂历史语境中的一个社会事件和文化场域,在其中隐藏了国家意识形态诉求、个体精神指向、文化身份认同、文化运作机制和文学社会功效等隐性层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74.
地方曲艺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反映特定地域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及民众的思想意识。随着地方曲艺的不断繁荣,以二人转为核心的吉林地方曲艺久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文化作为产业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所以作为文化艺术形式的二人转只有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吉林地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75.
以社区管理创新为目标,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影响社区管理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建和谐社区的新举措:加速变革,创建自治宜居社区;促进公平,缩小社区分化差距;关注民生,完善综合保障体系;提升意识,引入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876.
东北官话不少字音由于不符合语音演变规律从而出现读音例外现象,其原因主要有四种:一是源流的不同,二是古音的遗留,三是方言的影响,四是声旁的类推。从字音的例外现象来研究方言语音的演变,对认识语音发展规律和促进方言语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7.
“土”与“俗”是东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生长点所在,其根植于东北劳动人民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亦反映了东北文化内在的发展逻辑,是由东北人民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通过生活实践所淬炼而成,具有丰富的内涵、显著的区域特色和现代化特质。但当前大众对东北文化的“土”与“俗”的认知更多是基于一种直观判断而做出的消极解读,这其中反映了东北文化自身发展的困境和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前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取向及其所隐蕴着的文化心理。因此,正确认识东北文化本质特征,不仅关系到东北文化的发展未来,也关系到我们在多元文化潮流中如何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关键问题。本文从地缘、历史、文化研究的视角对东北文化的“土”与“俗”做出本质性的界定,又从东北文化自身的发展、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当代的文化焦虑等几个维度探寻其被误读的原因,并在区域文化的自信与自醒中,结合当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试着探寻东北文化的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878.
黄国城 《老友》2012,(10):24-24
1991年3月18日上午10时,我和当时担任横峰县葛源乡乡长的刘金汉同志一起来到江西省人民医院,看望正在那里住院的方志纯同志。当时在场的有方老的夫人朱旦华、秘书胡少春和医院的护理人员。方老得知我们来自横峰葛源,很高兴,他从病床上微微起身,满脸笑容地同我们一一握手,并让  相似文献   
879.
莜莜 《新天地》2012,(8):34-35
2011年2月,秦志勇和朱乐乐终于拿到了新房的钥匙。这是一套位于北京东北四环外的两居精装房,站在宽敞明亮的落地窗前,欣赏着园区的景色,他们沉浸在幸福和甜蜜之中。秦志勇对朱乐乐说:"我想和你商量个事,我父母年纪大了,我是独子,以后照顾他们的责任肯定要由我来承担。我想让他们把房子卖了,在咱们小区再买套房。现在不是时兴‘一碗汤’距离的孝顺方式吗?"朱乐乐爽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880.
清末民初的东北小报,记录了东北地区的市民生活,刊载了大量的通俗小说,形成了一定的文人群体,是研究通俗小说不可跨越的重要地带。作为中下层市民文化的代言人,小报的作者们不断调适自己迎合大众,逐渐淡化传统士大夫的风雅,落实市民阶层的凡俗;文学创作上努力从建构传统精英文化的理想审美转向书写都市男女的大众审美,进而形成了与大报、期刊迥异的群体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