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4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跟随鉴真赴日的唐僧法进为扬州白塔寺僧。日僧圆仁、成寻的来华日记均载有法进与白塔寺。扬州白塔寺建于陈太建三年(571)之前,在宋熙宁五年(1072)还名存于世。其位于白塔河沿岸,为通往扬州城内的重要场所。白塔寺僧玄湜书写、校勘《肇论疏》,或受日本留学僧荣睿的委托。荣睿邀请鉴真,当与扬州白塔寺的玄湜、法进有关。  相似文献   
12.
徐福是中华文化交流活动的最早楷模和典型代表,他开启了中国文化外向传输与探索的先河。徐福的文化探索与传播活动,是出于他对暴政恶行的反抗与斗争,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还表现了他对外在世界的自觉探究,这种勇敢的探究行为正是代表了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生活的本质特征。他所从事的文化交流活动是以和平的方式展开的,在不同文明的积极融合中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徐福的文化探索活动对于中国文化的探索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张骞、玄奘、鉴真直到郑和,都用"动态和谐"的理念进行文化探索与传播活动,这样一种文化交流模式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佛教东传日本之后,一直没有形成完备的戒律制度,私自出家现象日益严重,日本朝廷对此难以控制,特派使者赴唐邀请律学高僧鉴真赴日,授戒传律。鉴真在中国所学及到日本后所传授的律学主要为唐代道宣的四分律南山律宗,被日本律宗奉为初祖。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舟山列岛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目睹了日本来华使团的"虚往盈归",而且还见证了鉴真东渡这一伟大历史壮举。鉴真东渡入海,三次均自扬州出发,经由舟山列岛。其中,第二次沿外洋航线,途经今花鸟山、大盘山、壁下山、嵊山岛;第五次沿内海航道,途经今小洋山、晓峰山、柽岸山;第六次则搭乘遣唐使船经宁波、舟山列岛南部海域、冲绳岛,成功至日。舟山渔民在鉴真一行遭难滞留海岛时以水米相济,为鉴真东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葛继勇 《唐都学刊》2007,23(4):49-54
法进作为鉴真的弟子,跟随鉴真东渡共五次。与其一同遣往福州买船备粮的“近事”,乃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的优婆塞。携带的“轻货”为铜器、真珠、翡翠等较轻且贵重之物。法进在海中遭难时曾有祈求海龙王,力助佛舍利失而复得之举。其所撰的《进记》记载了其赴日传法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东渡扶桑,我给食品寻来"替身" 李静,26岁的青春女孩,出生于辽宁营口市,2002年从沈阳市职业学校毕业后,曾梦想做一名流浪女画家,一边浪迹天涯一边成就她的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17.
大量的史料记载显示徐福是山东半岛北部临海齐人 ,徐福东渡时途经济州岛之后抵达日本北九州。他所率领的武装农工部队在日本留下了诸多的古迹、传说和信仰 ,并且对日本的历史、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促成了日本国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正>陆宗润简介1972-1988年任职于上海博物馆,从事古今书画的修复装裱工作,1989年东渡日本,综合中日两国优良的修复装裱技术及西方前沿修复理论开创了更为完备的艺术品修复体系。现任日本大阪汉和堂书画修复工作室社长、日本安田女子大学日本文学部客员教授、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特别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导师。  相似文献   
19.
单士厘,字受兹,萧山人。她1899东渡日本,1903年离日本赴俄,后遍历德、法、英、意、比等欧陆诸国,直到1909年冬才回国返居余杭,留下《癸卯旅行记》、《归潜记》。她作为中国第一位走向世界的女旅行者,东赴日本时,就指出女子教育与女学的重要性,翻译了《家政学》;远赴西欧,将西方古罗马神话介绍给国人;她还是第一个将托尔斯泰详细介绍给国人的女作家。  相似文献   
20.
在山西万荣县荣河镇一带,许多老人常常给年轻人讲起抗战时期,朱德总司令和任弼时、邓小平、左权等率八路军东渡黄河,在当地驻扎时,与人民群众亲如一家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