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北齐设馆修史标志着史官制度的重大变化.它之所以出现在北齐,而非北周,更非东晋南朝,是由于北朝史官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推进了国史编撰,北朝史家的良史意识催生了以专人专职修史的编纂思想,以及北齐比北周更多地继承了北魏一东魏的史学传统.  相似文献   
5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多妾的时代。在东魏时期,元孝友曾有"举朝略是无妾,天下殆皆一妻"的说法,有学者据此提出"东魏无妾说"。但实际上,东魏乃至整个北朝仍是一个多妾的社会,与魏晋南北朝其他时期并无太大的差别。魏晋南北朝的妾主要来源于战俘、买卖和聘娶,也有的是由婢、妓上升为妾。关于妾的归宿,她们有的被正以为妻,有的出家为尼,有的被夫所放。  相似文献   
53.
北齐汉族文人始终处于鲜卑皇族和武人的压迫之下,高氏政权排斥汉族文化,轻侮汉族文人,造成北齐汉族文人与皇族的疏离心态和文化本位的失落;而战争的频繁、政局的混乱、统治者的暴虐,又造成北齐汉族文人惧讥畏祸、止足全身的忧惧心态。  相似文献   
54.
基于提炼河北北齐石刻文化遗产特色,运用型谱分析法提取龙树背屏式造像的型、色、质元素,继而运用形状文法对其图案进行推演,进行衍生产品设计,以期促进河北传统地域艺术的活态传承,并推动河北旅游纪念品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5.
传统观点认为,北齐国号源自高欢父子的封爵与籍贯。然而揆诸魏齐之际的史实,北齐国号的选择还受到追溯先祖、攀附与拉拢士族、附会谣谶及契合美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中可以窥探出北齐统治者谋求抟合北镇勋贵、河北豪族、洛-邺士族文官等统治集团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56.
受高氏统治者继承北魏的文化遗产,文林馆的建立,邺城地区攀比成风,奢丽为美的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东魏、北齐文章出现较为显著的骈化现象.这种骈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骈体的运用范围变广;文章中出现大量的偶句及许多骈文常用的句式如四字句、六字句、四六句等;铺陈夸饰,文采富艳.东魏、北齐文章的骈化表明其艺术性获得很大的提高,已不是质朴无文,理胜其词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7.
晋 阳 在东 魏 北 齐时 期 以 其 优越 的 地 理 条件 及 六 镇 鲜卑 实 力 所 在,又 以不 断 扩 大 的民 族 交 流 中心 区 域 优势和 繁 荣的 经贸 活 动等 条件 ,成 为当 时 的霸 府和 别 都,对中 国历 史 发展 和中 华 民族 的形 成 具有 重要 影 响。  相似文献   
58.
王明前 《兰州学刊》2012,(2):98-102
北齐、北周两个东西对峙的北朝王朝,分别致力于以邺城和长安为中心的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由于军事任务浩繁,除战时屯田经济较有成效外,其区域整合绩效有限。这在两朝货币秩序的混乱中得到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9.
北齐建立之初,统治者并不重视学术和文学。从高洋开始,统治者才制定各种政策对学术加以支持,皇室贵族纷纷进行文学创作。北齐皇室贵族的文学作品多为应用诗文,总体上呈现出朴拙敦厚的面貌。北齐统治者为文学创作建立的政策环境,使文人能够潜心创作,皇室贵族的文学实践成为文人写作的导向,并形成以皇室为中心的文人集团,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0.
余显斌 《领导文萃》2013,(17):98-100
李穆的一鞭子,说抽转了地球,可能有些夸张,可要说抽转了历史,则一点水分也没有。毫无疑问,那是一场恶战,其凶狠程度,惨烈态势,都出乎后人的意料,让人听了瞠目结舌。这场恶战,被后世的史学家们称为"河桥之战"。时间,是南北朝时。战斗双方,一个是东魏大将,就是后来乱梁的侯景;另一方,则是西魏权臣宇文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