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从高欢对待汉人的态度、对待汉化的策略与措施 ,及其子高澄对待汉人与汉化的态度、措施等三个方面 ,考察东魏的汉化方向与过程 ,可以看到东魏总体上是朝着汉化的方向发展 ,而不是历史的倒退。  相似文献   
72.
胡胜源 《文史哲》2022,(1):64-76+166
《魏书》对尔朱氏所立的孝庄帝、元晔、节闵帝及高氏拥立的元朗、孝武帝有不同的书写。元晔不预《本纪》,元朗仍为帝,却被淡化存在。因高欢本属尔朱荣势力的"拥帝派",又以为君父报仇之名与高乾兄弟合作"举义",孝庄帝的历史地位便不容否定,高欢为此不得不废节闵帝改立孝武帝。孝武帝入关,高欢以"臣宁负陛下,不负社稷"改立新君,更令孝静帝认孝明帝为父,使"高祖有祀",强化统治正当性。《魏书》沿袭高欢基调,批孝庄帝让"高祖不祀",称节闵帝"雅道居多"、孝武帝"悖德为甚",将节闵帝等三帝之帝号、王号并举,建构北魏孝明帝—东魏孝静帝—北齐文宣帝的君位继承,便有创造东魏北齐承袭孝文帝国统的目的,暗藏提高东魏北齐正统性的用心。由此,也能一窥《魏书》高度推崇孝文帝的原因,及孝文国统对北朝末期政治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73.
74.
王元 《领导文萃》2014,(3):84-86
正裴矩,字弘大,原名裴世矩,后来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名讳,改名裴矩。裴矩之父裴讷之曾任北齐太子舍人,但英年早逝,裴矩从襁褓时便由伯父裴让之抚养。裴矩的伯父裴让之、裴诹之都是南北朝名臣,裴矩出身这样的家庭,年少博学,并且"留情世事",小小年纪就开始为当官做准备。北齐时期,裴矩开始入仕,历经北周而入隋。隋朝平灭南陈后,裴矩和高颖入南陈宫殿收集南陈图书典籍,保护文化有功。后来岭南豪强作乱,裴矩仅率三  相似文献   
75.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大都抵制享乐主义,但是享乐主义思想却一直存在。在北魏以来奢侈享乐风气的影响下,高澄、高洋统治时期,享乐主义开始抬头。高湛统治时期,北齐政策日趋保守,恩倖势力开始兴起,高湛日益沉迷于追求肉体感官的快乐。后主高纬时期,支撑北齐政权的宗室、勋贵和汉人士族都遭到重创,恩倖势力完全掌控了北齐政局,享乐主义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享乐主义的兴盛和泛滥是北齐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
娲皇宫     
《社会科学论坛》2012,(6):257-F0003
娲皇宫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正西一百一十公里处的涉县凤凰山上,创建于北齐时期(550-577),取材于神话故事《女娲补天》而建。娲皇宫建于山崖之上,四重楼阁的娲皇宫坐北朝南,背靠绝壁,飞檐天际,靠山一侧由八根铁索与山崖相连,游人多时铁索拉紧,形如吊楼,堪称中国一绝。宫外石窟和碑文为北齐时代原物。  相似文献   
77.
为了进一步完善清代学者严可均辑录的<全北齐文>、<全后周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其中存在的误收、重出、作者误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辨正,这为研究北齐、后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78.
东魏北齐的统治者高氏十分重视儒学教育,但因为没有给儒士以崇高的地位,也因为其他各种原因,东魏北齐的官学呈现出衰败的气象。与此相反,这一时期的私学和士族家庭教育格外兴盛。官学和私学以儒学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士族对子孙的教育多以文学为主,也夹杂史学和儒学的学习。  相似文献   
79.
北朝晩期的中原北方东部地区出现了一类形体较大的立体圆雕菩萨, 总体特征是面相圆润,体型修长, 胸腹间装饰以不对称形披帛为典型特征,时代通常被确认为陏代。本文从六世纪末期帅城特定的历史及宗教背景出发,以有纪年的石窟造像和背屏式造像为标型,对归城、定州、青州等地出土的该类圆雕菩萨像的时代属性及源流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80.
脱胎于内徙胡人的北朝胡姓是中古门阀士族群体的重要成员,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的士族化道路与汉人迥异,体制层面的门第建构与文化心态的华夏认同双管齐下,在门阀化的同时潜移默化间变夷从夏,汉化归根结底是以上流阶级为导向的门阀士族化。故籍善无郡的北齐鲜卑尉氏家族的发迹堪称明证,他们并非著籍河南洛阳之北魏勋臣尉迟氏,而是东魏、北齐因缘际会的新贵,符合士族社会门第再造的规律。河北保定曲阳县产德乡近年出土大量尉景家族墓志,以墓志为中心,揭示其门第形成和观念嬗变,反映了胡姓士族的演进趋势。门阀化与华夏化是这些墓志修撰的并行主线,表明二者一体两面的紧密关系,而围绕婚(社会)嫁、宦(体制)、学(文化)展开的篇章,更能展现尉氏新贵高度的门第与华夏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