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57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该文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剑桥的“大学才子”之一 ,诗人和剧作家托马斯·纳什的《春》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赏析 :1.诗人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意象 ;2 .诗人糅合了动态和静景 ;3.诗人运用了腹韵和五步抑扬格的韵律 ,并在学习、比较、借鉴名家前辈的译文之后完成了《春》的翻译  相似文献   
22.
李清照词中的情与景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被后人誉为词中皇后.李清照词是从其切身的生活感受出发,进行艰苦的艺术构思,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融合是李清照词用以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由此可以感悟作者的心与志.  相似文献   
23.
微型小说的环境描写,依托于具体的景与物的描写。其形式可分为无景之景、全景之景、特写之景和白描之景四种。这些形式主要通过借人物的活动来暗示、借情节的跳跃来弹塑、借诗意的笔调来美化等方式实现。微型小说的成功的环境描写,往往不拘传统,超越自身,可谓颇具匠心和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24.
本文论述了计重收费中存在的问题和现有的计重收费动态称重设备的优缺点,建议选用电子汽车衡作为计重收费设备,提升计重准确度和检测速度,保证计重收费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从而促进计重收费和公路治超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5.
26.
《科学咨询》2008,(5):3-4
第八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第四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将于2008年4月17日-20日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27.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8.
"发愤抒情"是屈原表达其创作旨趣时提出的诗学观念。杨宪益、戴乃迭以情译诗,努力传达《楚辞》的情感力量、道德境界、文化意蕴,体现屈原的"哀与悲""恐与惜""思与怀"之情感。他们以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为翻译目的,以源语为中心力求保存原作的要义,同时也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采用直译、意译、释译相结合的方法,尽量使译文产生与原文相似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9.
范仲淹基于现实治理之立场,本乎儒家"诗教"之主旨,诗歌创作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因此,他的诗歌创作首先是他政治家品格和胸襟的从容展现.同时,范仲淹辗转各地为官,浏览了诸多大好湖山,诗人将对景物的欣赏和仕途挫折带来的情绪波折,都寄之诗歌,显示其生活审美情趣的丰富多彩.范仲淹为人刚直不阿,充满浩然之气.这股浩然之气贯注到到诗文创作中,形成其鲜明特色,但范仲淹日常待人却极其平易,其诗歌总体风格与之相似,皆以"平和温洽"见长.  相似文献   
30.
王锦萍 《中国学术》2004,5(1):334-34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对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当时还属赵城县)明应王殿壁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从此广胜寺水神庙这一普通的地方风俗神庙名闻天下。其壁画更因其与众不同的题材和内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者,特别是其中最著名的戏剧壁画“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更是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