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58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汪强 《领导文萃》2014,(22):65-67
正一"官不聊生"是个新出现的词。最初说出这个词的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她说:"为官者一方面要殚精竭虑地为民众服务,无疑会筋骨劳顿、心志疲苦;同时还得面对百姓、媒体的监督,自然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筋骨劳顿、心志疲苦,再加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这还不是官不聊生吗?"龙应台任过台北市文化局局长,是当过官的人。也许她在当官时"筋骨劳顿、心志疲苦",感到"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但即使如此,最多也只能说自己当官不聊生,而不能说官不聊生。理由很简单,一个老百姓或极少的老百姓不聊生,不能叫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282.
刘宋时代的赋坛呈现出视听一新的气象 ,谢惠连的《雪赋》和谢庄的《月赋》是这个时代小赋中的写景名篇。作者经历、处境不同 ,赋中写景、抒情各异 ,本文试图从两赋写景的比较分析中着重探讨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83.
〕文章试图从创作的缘起和性质,对传统的超越和延续,以及情与景之间的关系等几方面对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作较全面的分析,以期对这组诗的内容、题材、情感,语言、结构、主客关系和它们在中国田园诗中的位置有较整体的认识,从而对范成大田园诗风格上清新、婉丽、灵巧、温润、秀雅、精严兼美有较为立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284.
生态环境与地景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毳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5):170-171
随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表现在艺术上,便是地景艺术的产生。地景艺术打破既有的艺术形式,走出画廊和美术馆,进入人们生活的实际空间。它以大自然为创作舞台,追求纯粹艺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拒绝商业的宰制有其相当深沉的哲学。本文就地景艺术与生态环境的对应关系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85.
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诗歌的内容方面,强调内容的正统性,注重诗歌教化作用,注重诗人自身的人格和学识修养;第二,在诗歌的创作方面,注重创作之法,但又不拘泥于死法,而是求"妙"、求变和求新;第三,在诗歌的艺术风格方面,提出了"气韵说",在价值观上持去俗崇雅的态度。  相似文献   
286.
清朝在蒙古地区实施盟旗制度,会盟制度是来源于蒙古诸部落首领为了决定大事而进行的一种议事制度。基于蒙古部落会盟制度的传统,清朝实施盟旗制度对蒙古部落进行统治。该制度在皇太极时期开始形成,在乾嘉时期,清朝将内扎萨克蒙古盟旗制度正式设置为成文规章。在会盟时通常会设立会盟敖包进行祭祀,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实地勘察访谈,对清朝昭乌达盟会盟敖包祭祀地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87.
288.
季氏当国,把持鲁政,鲁昭公于廿五年立意铲除季平子势力,大夫子家驹以牛马尚能“对委己者柔”的道理相劝阻,隐喻鲁国民众则也会“顺于食己之人”。但未被采纳。结果政变流产,昭公长期逃亡国外并客死晋邑乾侯。昭公、季平子君大夫之间的博弈不只是“民为邦本”底线要求在春秋学语境中的一次生动演绎,还交织着君臣一伦形式与实质、“得名”与“得民”的对冲。昭公是君,但已名存实亡,徒有礼制形式的合法性。而季氏大夫篡权,虽非礼却因有政绩而能够获得民众支持,具有实质的合法性。于是“得民”比“得名”更有道义力量。礼制形式必须服从于实质性的人民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289.
对于仪式传播来讲,听觉符号是一个与视觉符号同等重要的研究议题,作为一种修辞文本,在以口传颂词、仪式歌曲等各类听觉符号为考察对象的仪式研究中,声音本身更易于在仪式现场实现达意传情的效果。在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诞生于裕固族传统仪式母体环境的听觉符号联袂生成了声源多端、内容多样、听者多元、环境多方的声景形象,对其完整呈现则需要借助视听联动的传播方式,只有实现了传统仪式听觉元素的视觉传播转向,才能准确传达出听觉符号所拥有的空间意义和内涵所指。因此,在具体的修辞实践中,应在综合调用人体多重感官作用的基础上,借用视觉画面完成对听觉符号的修饰,由此来收听并观察听觉符号有别于其他对象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