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13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7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7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173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李凤凤 《船山学刊》2013,(2):151-156
李贽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中,因父亲和祖父去世而两次去官返乡的丁忧守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其仕宦蹉跎、子女多夭等种种厄运的重要诱因。现实的遭遇,使他对礼制的合理性表示质疑,进而对孝道加以理论思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丧葬观和孝道论,这也是他反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一、“撒尔嗬”及其内容 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的崇山峻岭之中,至今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民族民间舞蹈,当地人俗称之为“跳丧”。跳丧舞,又叫跳撒尔嗬、跳丧鼓,是土家族古老的丧葬仪式歌舞,在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区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丧鼓有“跳丧”与“坐丧”两种形式。跳丧为亦歌亦舞,因其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故又叫“跳撒尔嗬”。坐丧是只歌不舞,有的地方叫“闹灵歌”或“闹丧歌”等。不管是跳丧或坐丧,均需击鼓而歌,其歌词统称丧鼓歌。鄂西士家族地区的史志对丧鼓歌均有记载,其中以巴东和长阳的记载较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论吴越丧葬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吴越区域文化之内丧葬文化或习俗的独特特征进行概括和研究,揭示丧葬文化与区域文化历史背景、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联,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证明文化的区域性存在.  相似文献   
14.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历史悠久、仪式复杂,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始风貌,反映出浓厚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同时也透射出凉山彝族的鬼神观、生活禁忌、性别意识,以及通过祭祀圈反映出社区内部的交往情况,是研究彝族民俗文化和宗教生活的活素材.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 ,说明卡约文化墓葬出现的诸多丧葬习俗 ,均源自当时人们的灵魂观念 ,并由此产生了各种丧葬礼仪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考古和文献材料 ,对六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对岭南地区丧葬习俗的影响作了分析 ,认为三教或单独或综合地产生影响 ,使此期岭南地区的许多丧葬习俗留下了它们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死亡是人生的最后归宿,丧葬是对一个生命结束的最后处置仪式和对生命体死亡超越的一种寄托。中西方传统丧葬在举办主体及程序、墓地选址及建设、丧葬基调、丧葬用具等习俗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外文化的不同。受中国城市化建设以及西方文化在华传播的影响,中国现代丧葬仪式开始呈现出程序化、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摒弃封建迷信的同时,中国应该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出文化最强音。  相似文献   
18.
丧葬制度是藏族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内涵十分丰富。通过对丧葬制度的剖析,可以了解藏民族及其先民的生命观与死亡观,全面地把握藏族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相似文献   
19.
元、明、清三代都定都北京,所以北京有许多明皇陵和清皇陵,但却没有元代的皇陵。这是为什么呢?这还要从蒙古人的丧葬习俗说起。早期的蒙古人流行"天葬"。人死后,死者亲属将其尸体放到荒郊野外,任凭鸟兽食尽或自然腐烂;也有实行露棺墓葬的,即把死者的棺木放置于地面,不掩埋;而最流行的一种葬法是土葬。土葬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土葬后起坟头,另一种是将尸体深埋地下,不起坟头,掩土后驱马踏平,然后种上草或树木,不留任何痕迹。元代的皇帝死后大部分是用后一种土葬法掩埋的,所以在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四川省大凉山地区的彝族为例,针对围绕彝族的民族表象的争议,从动态的视角入手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在美姑进行的大凉山彝族的丧葬礼仪的田野调查成果,对他们的归属集团表象的应有状态进行讨论,并对自称为诺苏集团的表象进行考察。尽管划分彝族下位集团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维系家支每个人的纽带父子连名系谱和丧葬仪礼等非日常的仪礼上唱诵的《指路经》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大凉山彝族的人们归属集团表象的现实存在与非日常性的特定场合中表现的动态的归属表象并不完全一致,后者超越了日常性交际圈。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民族识别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