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13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7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156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藏族地区的丧葬习俗极具特色,几乎存在了世界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形式——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附寄葬等等。藏族葬俗具有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受藏传佛教影响大、葬式种类齐全的三大特点。藏族葬俗的形成受诸如民族信仰、民族间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哪一种文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42.
孙文福 《理论界》2005,(10):145-145
丧葬习俗是俗民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集体行为模式。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丧葬禁忌已深深地植根于俗民的精神深处,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仍大量存在。本文拟从文化心理等方面来阐析丧葬禁忌存续至今的原因,并以此为契机,谈谈由此而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43.
为进一步促进殡葬改革工作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重庆市丰都县采取五项措施促进殡葬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44.
推行殡葬改革的目的是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习俗,减少群众丧葬负担,节约耕地,保护环境。但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在推行殡葬改革工作中,重火化轻治理的问题相当严重,很多群众将亲属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再次装棺埋葬,堆建坟头,大操大办,原来的丧葬陋习丝毫未改,只是  相似文献   
45.
骨灰安葬方式具有民俗性、 传承性、差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受传统 习俗的影响,“入土为安”的丧葬 观念根深蒂固。辽宁是多个少数 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民族习俗 不同,骨灰安葬方式有显著的不 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社会收 入水平的差异,也决定了人们骨 灰安葬方式的不同。我国正处于  相似文献   
46.
在总结多年公墓建设经验、借鉴国际同行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结合首都实际,北京市以"资源节约,环保生态,休闲观光,社会教育,人性服务"为城市公墓建设理念,提出了既节约土地又美化环境的城市生态墓地建设目标,先后筹建了以长青园骨灰林基地为首的一批生态型城市公墓.  相似文献   
47.
两汉之时,民间习俗深受儒家经学的影响。这也表现在丧葬、祭祀活动和复仇风气方面。当时民间流行的丧葬仪式和随葬器物,人们推出的厚葬或薄葬主张等,大都以经学理论为依据。而盛行一时的复仇之风,更是人们贯彻儒家经义的直接体现。当然,较之早期儒家经典的记载和规定,汉代的一些习俗也发生了某种变异。  相似文献   
48.
《炎黄世界》2011,(9):73-73
每天地球上约有15.5万人去世。一些人意外丧生,一些人死于灾难,但是大多数情况,死亡都是事先有所预兆,有时甚至是种解脱。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处理死者的遗体?围绕着死亡,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风俗和仪式。  相似文献   
49.
本文通过对马达加斯加Famadihana仪式进行溯源、解析,针对二次葬究竟是南岛语族独有的文化现象还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丧葬方式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分析与设想.同时,鉴于该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类生活结合与碰撞现状,本文对该仪式的功能及存在价值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0.
在周代,不仅死人饭玉,而且活人也饭玉;它不仅是亲情的表达,而且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饭玉这一葬仪,是远古这一风俗的继承和发扬,其缘起的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