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46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7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重庆社科文汇》2001,(10):41-41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分项目构成情况及近年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22.
<正> 改革开放十几年,中国人经济生活发生了纷纭万千的变化。价格昂贵的XO酒的销售量,中国已居世界第一;象征老板身份的移动电话拥有量已居世界第三;商品房、电脑、私家车、移动电话正成为国人新的四大件……但同时,我国尚有7000多万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数百万失学儿章正等待着希望工程的救援;城镇居民低收入户年人均生活费不足1400元……贫富差距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那么—— 个人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  相似文献   
2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工资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未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鉴此,必须大力推行工资制度改革,尽快建立一套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真正把职工个人收入与工作实绩直接挂钩的工资制度。在推行工资体制改革中,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24.
学术界通常以基尼系数的大小,作为衡量居民个人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依据,是对基尼系数与居民个人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误解。一个国家基尼系数的大小,与这个国家居民的个人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没有关系。马克思经济学的等价交换原则是衡量居民个人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25.
个人收入不平等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因而对其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复杂多样。本文选择其代表性的七个观点加以述评,即劳动力成本补偿论、非竞争集团学说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机会差异说、个人选择结果论、能力差别说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财产收入不平等和社会权利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26.
收入分配秩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的效率,从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找出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才能重新构建合理收入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27.
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本文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垄断行业的垄断地位以及将分配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通过缩小我国个人收入的差距,以便更好地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8.
<正>企业高管年薪制是以年度为核算时间单位,根据高管业绩优劣而设定个人收入的一种薪酬制度设计,他的主要适用对象是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核心管理团队等重要职位。年薪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企业可依据高管在年度内或任期内等某个聘任周期的工作业绩情况,确定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年薪标准和远期薪酬规划。二是年薪结构中一般含有较大比例的风险性绩效收入,这种设计有利于在职责、权利和收入对等的基础上加大激励力度,让高管凭借各项要素参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分配。三是可以为实施股权激励奠定基础条件,企业可以把年薪收入的一部分直接转化为股权激励,把高管薪酬与股  相似文献   
29.
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收入分配结果要体现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按生产要素进行收入分配,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还需要建立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结果进行调整的收入再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30.
一、日本乡村振兴的历史日本二战战败后,选择了发展经济的道路。1960年至1970年的10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了2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柱,就是发展重化学工业和推进城市化。但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社会负面效应",即社会成本相应增大。这种"社会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于空气、水资源等环境的破坏,即是"公害",将日本变成世界上最恶劣的"公害列岛";二是贫富差距被拉大,赚大钱的只是一小部分掌控着巨额资本的人,而平民百姓却依旧很穷。这种差距,不仅反映在国民个人收入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