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89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31.
围绕家庭这一社会基本构成单位,个体化理论从“脱嵌”和“复嵌”两个角度分别呈现了“束缚命题”和“保护命题”,前者将家庭视为个体化进程中的束缚力量,而后者将家庭视为保护个体抵御各种风险的保护器。围绕这两个命题,在利用多种方法分析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个体化倾向强的个体对于家庭和朋友重要性的评价都显著偏低,而家庭重要性评判和朋友重要性评判之间的差异与个体化的态度之间没有显著的联系。在家庭与工作、家庭与休闲时间之间,个体化倾向更加促使个体赋予工作和休闲时间以更高的重要性。这说明个体化进程对于家庭制度的冲击只是其对超越个体的集体性机制冲击的个例。除了家庭之外,个体化过程也会对其他集体性机制(如交友)产生影响。尽管家庭重要性评价取决于家庭是否有足够强的经济能力抵御风险,但是,对家庭经济状况更好的个体而言,相比于家庭,其更加愿意赋予朋友以及休闲时间以更高的重要性。这一发现表明,一个具有良好经济状况的家庭是促使个体化的一种助力。  相似文献   
132.
133.
宋辰婷 《理论界》2012,(10):80-83
焦虑不安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共同体验。本文尝试探究现代人的焦虑不安和意义感丧失的表现,并追溯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两次个体化进程将个人从原有的各种关系中日益疏离出来,使得现代人缺乏一种意义支撑。在简要分析了当代西方应对这一危机的学术努力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卡斯特的建构性社会认同的观点对现代人的生存意义再建有重要意义。卡斯特在网络社会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下,讨论了社会认同从瓦解到新生的分化与整合的过程,提出了社会认同在网络社会的重新构建,为现代人的生存意义再建的动态过程做出了诠释。新的规划性认同的出现是卡斯特预见的可能实现现代人的生存意义再建的药方。  相似文献   
134.
在中国社会的“个体-共同体”的关系变迁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也在现代与传统的张力中走向个体化个体化浪潮下的家庭变革为个体和家庭共同体带来一定的危机,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家庭建设,这一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家庭建设的积极探索,又符合中国家庭特殊发展模式的国情需要。“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这四个层面阐明了新时代家庭建设的理论内涵,展现出中华文化独特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色彩的建设路径。在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新时代家庭建设思想对完善家庭与社会治理,构建家庭共同体,积极发挥家庭在社会治理、个体发展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使命,促进人的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使家庭成为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35.
现象学家们大都在“自我”这个主题上倾注过心力.在施泰因早期现象学中,有关“个体自我”的现象学构造或者“自我”的“个体化”问题构成其现象学的核心主题之一.“个体自我”的现象学构造的出发点是纯粹自我,但惟有通过“心理物理”之“身体”,“自我”的“个体化”才得以保证.这种被构造起来的“个体一般”在现象学意义上就是心理物理之统一.  相似文献   
136.
“个体”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社会科学中的“个体”观念仍停留在常识层次而缺少一种本体论的前提批判。与社会科学中充斥着大量混杂、模糊的常识个体观念形成对比的是,自然科学则从根基上动摇了“个体”观念,其中以量子力学、生物学和分形学带来的冲击最为尖锐。量子力学在诞生之初就提出了“非个体”的观念,不过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并不接受非个体,而是选择重新为个体性辩护。其辩护的路径主要有二:一是先验辩护;二是属性辩护。通过形式化的分析可知,弱可分辨性和基数性的辩护并不足以否定“非个体”的形而上学。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关于量子个体性的“福曼论题”阐释了科学与社会的互动,而新兴的“量子社会科学”则直接体现了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大趋势。通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个体性不能再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存在之必要条件或必然特征,传统的“个体”观念开始松动,对于围绕“个体”之形而上学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重新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37.
社会转型一直是社会学界的热点问题,其中市场转型理论是其集中代表。但是基于由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理论只有在经济学领域才具有解释力。这种因果性解释难以把握乡村社会结构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一个个体化进程中的社会逐渐呈现在社会学的面前。  相似文献   
138.
重庆“钉子户”事件在2007年3月成为网络与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网民首次参与事件现场报道使得这一事件成为一个极佳的研究范本。这种传播路径凸现了媒介叙事的转型.即从传统媒体致力于想像共同体的建构到新媒介时代网民的个体化修辞。这种参与式草根新闻叙事模式带给我们的冲击将是深远的,即使在Web2.0时代也富有某种“革命”气质。  相似文献   
139.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个体化社会中,人际关系尤其是熟人关系已退缩到传统家庭的狭窄场域中。社会关系中"他—我"分明,"咱们"日显矫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呈现出离散性的状态。然而,与传统决裂的个体必须建立自己与社会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才能造就自己。由于个体化社会面临各种风险的冲击,导致个体化的人容易产生"非替代性焦虑",这正给个体化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潜在的动力,人与人之间也有了"暧昧"的基础。通过对个体化社会人际关系的适应分析来解读冷漠化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建,并由此提出个体化社会熟人关系回归的可能性及其模式。  相似文献   
140.
为探讨大学生分离个体化的现状及其与亲密关系适应间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分离与个体化测验量表和亲密关系适应量表,对山西某大学350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71份.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大学生分离个体化水平处于中等程度左右;(2)在分离个体化卷入焦虑、拒绝依赖、自我中心和寻求养育维度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3)消极分离个体化中的各维度及其总分和积极分离个体化的各维度及其总分均与亲密关系适应间呈显著相关;(4)健康分离、拒绝依赖、卷入焦虑及消极分离个体化的总分对亲密关系适应的相应层次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