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1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357篇
劳动科学   98篇
民族学   42篇
人才学   72篇
人口学   32篇
丛书文集   819篇
理论方法论   144篇
综合类   1533篇
社会学   199篇
统计学   19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96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学界主要聚焦于如何发展社会福利的研究,对于为何发展社会福利则讨论不足,从学理上廓清社会福利发展的动因与机理尤为重要。西方社会福利发展包括趋同论、扩散论、意识形态论、文化论与个体精英论等多元解释,这些理论难以完全解释中国现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主驱力:一是马克思主义激发了中国人民建设福利社会的想象力与行动力;二是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文化形塑着民众的公共性,唤醒了人民的社会权利和福利意识;三是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和干预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建设;四是社会治理技术化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福利的系统性与专业性。这些对于构建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2.
本文以福建省五所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个体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性别分工观念、性别自信及性别权利意识等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均有重要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性别平等意识对男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呈反向差别。  相似文献   
17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人的心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心理生成机制上看,社会心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心理凝炼和升华的产物.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心理接受机制上看,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不知到知、由知到行,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这五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阶段.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机制的运行过程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心理个体化和个体心理社会化双向互动的无限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4.
马克斯·韦伯的理性理论未能区分行动者的层级,实际上,处于社会权力结构不同层级的个体其社会行动后果或波及范围不同.由社会行动的层级性所引出的“理性单位”概念可以用来分析宏观行动者的职业角色中所蕴含的个体理性与整体理性的张力.在理想的制度性角色设计中,宏观行动者的职业角色中的个体理性与其职权所管辖的组织或行政区划的整体理性之间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委托-代理制中,由于宏观行动者的职业角色履行存在一定范围的“脱嵌”的自主性,使得其个体理性与整体理性常常发生脱节.在“劳动力去道德化”的背景下,宏观行动者也往往会奉行个体理性原则,背离整体理性原则.这种情形,就是宏观行动者的角色异化.要克服这种角色异化,必须建立和完善制度性超越机制、观念性超越机制和价值性超越机制.  相似文献   
175.
村庄价值世界嬗变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鹏云 《学术探索》2015,(2):100-1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性因素的冲击下,村庄的价值世界正在发生急剧的变迁,主要表现在村庄公共价值空间的式微和农民个体意义领域的转型。为了有效应对这一趋势,应发挥农村文化的空间营造和价值调节功能,但当下进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应适当调整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方向,通过农民自组织的文化载体来重新激活村庄和农民的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176.
厉鹗与水西庄查氏会面之前的诗文往来赠答,是一个探知对方、寻求认同、磨合彼此的双向互动过程.之后厉鹗的天津之旅,从个体意义上说,实现了两位志趣相投的诗坛知己会面的夙愿,《绝妙好词笺》正是两人合作的结晶;同时,在查为仁的导示之下,厉鹗困惑已久的“穷达”观念得以最终醒悟.从公共意义上说,南北两位在野诗坛领袖的首次会晤,意味着南北诗坛的联结.作为南北在野诗坛异地联合吟唱的一种新颖独特的形式,《拟乐府补题》的结集刊行是雍乾之际南北在野诗坛互动交流和会通融合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7.
叶青林 《职业》2017,(13):122-123
非正式群体是学校和班级管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本文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班级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因素四方面入手,对技工院校中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8.
叶强 《人才瞭望》2014,(10):16-17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全党层面来讲.是实现全党奋斗目标、巩固执政基础、解决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对个体党员来说.是全面接受教育、荡涤思想误区、扫除行为之垢的难得机遇。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作为工会工作者.工作中经常接触职工群众.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去检视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提高自我.  相似文献   
179.
阮世勤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1):63-64,62
玛丽·雪莱在《玛西尔达》借助于对女性个体经验的言说,直言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域内外的个体经验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80.
当前在我国社会的剧烈转型时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不断出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在于个体对社会公德规范的认同缺失。在此首先从个体道德认同的角度对社会公德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个体道德认同这一概念的内涵加以解读。个体道德认同影响着主体的道德实践以及社会公德的构建。加强社会公德的建设需要外部和内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由此我们必须通过创建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加强主体的道德认同来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共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