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9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5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12篇 |
人才学 | 88篇 |
丛书文集 | 109篇 |
理论方法论 | 48篇 |
综合类 | 263篇 |
社会学 | 119篇 |
统计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56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赵维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4-76
傅斯年和朱家骅都曾留学德国,都曾感受到德国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德国的兴盛,源于对学术的重视。正因为具有这些共同的认识,当他们面对残缺不全的中国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使中国独立、强大,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怀着这种共同的情感,他们密切交往,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相似文献
142.
143.
中阿关系是中国重要对外关系之一,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点。早在伊斯兰教创立及大阿拉伯帝国形成前,中国就同该地区有友好往来。20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陆续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双方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发展。始终贯穿中阿关系的关键词是:友好、合作;贯穿中阿关系的精神是: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144.
胡适与陈寅恪的“特殊情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艾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5):75-80
陈寅恪对胡适的认识,是从怀有偏见而逐渐走向理解,以至成为知心朋友。这其中的发展过程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但双方共同的理念是促使他们建立深厚友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5.
146.
1880—1881年中俄伊犁交涉是曾纪泽外交事业的巅峰,其使俄前对遣使改约由畏懦缓议到坚定对俄开展交涉的心理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曾氏对俄之阴险及崇约丧权之严重性有了基本认识;其二,相较于崇厚交涉前后总署给予的宽泛告诫,曾氏使俄前收悉了总署对于谈判的具体谋划方案;其三,清廷“宽减”崇厚擅权之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俄间紧张关系,也缓解了曾氏与俄交涉的畏惧心理。在曾氏心理转化的同时,中俄伊犁交涉举措逐渐成型:确立“重界轻商”谈判方略;对总署关于使俄人事及出使职衔安排做出理性回应;力主和谈的同时积极备战。曾氏使俄前心理演变及中俄交涉举措的确立为中俄谈判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的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外交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7.
148.
一次邂逅,结成一段独特的美好姻缘2011年3月13日,部队篮球队应邀赴和田地区公安局参加篮球友谊赛,因双方队员对比赛判罚存在分歧,作为地区公安局团委书记的戴娜和部队篮球队队长的苏巘代表各自的单位进行调节,这是两人第一次邂逅.戴娜机敏的反应、干练的气质给苏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巘明辨的思维、精干的长相也让戴娜对这名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了芳心.之后,苏巘通过朋友得到了戴娜的联系方式,闲暇时就找各种借口给戴娜打电话、发短信,每一次接到苏巘打来的电话或者收到短信.戴娜都非常高兴,时间久了,戴娜被苏巘身上良好的军人气质和责任担当所打动,两人建立了恋爱关系. 相似文献
149.
一位是河南的普通退休教师,一位是美国的亿万富翁,远隔千山万水的他们却机缘巧合的成为“好友,而他们之间的桥梁竟然是一本《孙子兵法》。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0.
友谊作为特殊的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及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社会自我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友谊质量和社会自我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两者中其一的单独研究,抑或友谊质量、社会自我各自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有研究者对友谊质量与社会自我关系展开全面细致的研究。总结以往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友谊质量的界定不够明确;友谊质量、社会自我的结构划分众说纷纭;对两者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统合视角;多集中于两者低水平的消极影响研究,缺少对其积极影响的探索。 相似文献